糧食生產連年豐收,農民增收步伐加快,農村環境越來越美……“十三五”期間,我省著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貫徹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戰略,培育壯大鄉村產業,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統籌推進環境治理,鄉村振興步伐顯著加快。
時值金秋,遼闊的皖北平原上,玉米已收獲完畢。望著金燦燦的玉米粒,亳州市譙城區種糧大戶焦魁喜笑顏開。“種了500多畝玉米,平均畝產600公斤朝上,大豐收!”焦魁說,作為種糧大戶,這幾年深深感到國家對糧食生產越來越重視,扶持力度也越來越大,“不僅自己種地,我還搞了農機合作社,每年的社會化農事服務幾萬畝”。
“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作為糧食生產大省,我省主動作為,扛好糧食安全擔子,穩定產能、調優結構。2018年全省糧食種植面積10974萬畝,總產達801.4億斤;去年總產達810.8億斤,比上年增加9.4億斤,總產位居全國第四。
2015年到2016年,連續兩年從農業“三項”補貼政策改革試點中安排2.6億元支持專用品牌糧食生產。今年又落實14.4億元中央財政稻谷補貼資金,促進發展綠色優質稻谷生產。統籌安排資金1億元,支持優質專用小麥生產。中央財政安排資金開展社會化服務,為農戶提供“耕種管收賣”全程一體的農事服務,2017年以來已安排項目資金10.1億元、實施面積1151萬畝。
深入落實藏糧于地戰略,健全農田建設投入保障機制。今年全省已撥付農田建設補助資金53.3億元,統籌實施農田水利“最后一公里”與高標準農田建設,夯實農業豐收基礎。鞏固提升農業“三項”補貼政策,下達農業支持保護補貼資金71.2億元。撥付產糧大縣獎勵資金34.9億元,對58個產糧大縣等進行獎勵。完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下達農機購置補貼資金7.9億元。支持化解農業生產風險。持續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提標擴面,將大災保險試點從14個縣擴大到35個產糧大縣。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十三五”以來我省農民增收速度顯著加快。2015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821元。2018年達到13996元。去年達到15416元,增長10.1%,比全國高0.5個百分點,增速為近5年新高。
農民增收形勢向好,主要得益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一系列惠農、富農政策的落實,以及扶貧攻堅力度進一步加大。此外,農村要素市場改革持續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三變”改革領先全國。“兩權”抵押貸款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了生產資金,也增強了土地流轉給農民帶來的收益。截至去年底,全省完成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村達93.7%,實現分紅的村平均累計分紅40.9萬元;完成“三變”改革的村達52.8%,參改農戶平均增收1100元;新增集體經濟強村400個以上。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美麗鄉村建設由點到面加快推進,城鄉協同發展的美好畫卷緩緩鋪展。近年來,我省安排撥付農村人居環境建設資金14.5億元,支持建設798個美麗鄉村省級中心村和39萬戶自然村常住農戶衛生廁所改造,持續推進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截至6月底,全省2019年度971個美麗鄉村省級中心村建設任務中已竣工785個,竣工率81%;今年798個省級中心村已開工建設767個,開工率96%,工程建設進度41.85%。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美麗鄉村中心村6520個,已認定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828個、重點示范村249個。(記者 史力)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