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南陽市委書記張文深圍繞黨的建設和經濟發展“兩個高質量”的南陽實踐為主題,介紹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南陽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同時圍繞扭住鄉村振興戰略總抓手,介紹了南陽不斷厚植大優勢,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加快美麗鄉村建設,破解脫貧攻堅難題等方面所做出的成績。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南陽市城鄉面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變化,生產總值從1949年的2.59億元,躍升到2018年的3566.8億元;三次產業結構比例從93.3:5.1:1.6優化為2018年的14.7:41.4:43.9。全市糧食總產量從2006年起連續12年保持在百億斤以上,2018年達到700.84萬噸,是1949年的8.1倍。總人口由1949年末的449萬人增長到2018年末的1198.07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由1978年的5.81%提高到2018年的46.2%。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280元和65元,增長到2018年的31313元、13837元,分別增長111倍和212倍。
作為人口大市、農業大市的南陽,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上有基礎、有優勢、有需求、有條件。黨的十八大以來,南陽堅持把“三農”工作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全面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制定出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意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其中,持續推進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全市累計建成高標準糧田630萬畝,糧食總產量連續12年穩定在百億斤以上。已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760萬畝,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84萬畝,均超額完成了省定目標任務。
南陽成功創建了“全國農業綜合標準化示范市”、“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市”。積極調優農業結構,圍繞“三千四百”目標,著力打造千萬畝高標準永久基本農田大市、千萬頭(只)畜禽養殖產業大市、千億元農產品加工產業大市和百萬畝花卉苗木種植大市、百萬畝優質果品種植大市、百萬畝蔬菜種植大市、百萬畝道地中藥材種植大市。目前,全市綠色有機農產品135萬畝,有機農產品數量552個,有機農產品生產面積和認證數量均居全國地級市第一,培育打造月季花、玉蘭花、茶花“三花”產業,獼猴桃、軟籽石榴、薄殼核桃“三果”產業,山茱萸、辛夷、艾草“三藥”產業等特色品牌,推動特色優勢產業向百億級規模邁進,綠色有機農產品產值實現53.2億元。
南陽還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首場硬仗,學習借鑒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堅持以農村垃圾污水處理、“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全面實施百萬農廁改造行動、千村萬塘建設行動、鄉村垃圾清潔行動,全市行政村普遍建立了垃圾收集、清運、處理機制,各縣市區均制定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專項規劃。截至2019年8月底,全市累計完成改廁56.97萬戶,占全市計劃71萬戶改廁任務的80.2%;完成通組道路、排前路建設的行政村達2931個,村內新硬化的道路總里程7399.4公里,村莊綠化基本普及的行政村3038個,公共照明設施基本覆蓋的行政村2331個,村莊內荒蕪宅基地得到整治的村莊有1516個,2902個行政村建成文化活動廣場。
同時,南陽市堅持以有解思維破解脫貧攻堅難題,各級各部門脫貧攻堅責任進一步夯實,各項脫貧措施有效實施,率先探索推廣“醫保救助工程”、“千企幫千村”等特色做法,精準推進產業扶貧,大力推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構建了一批“一村一品”的產業格局。探索建立推廣了“公司+基地+貧困戶”、“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等產業發展模式。2018年,全市15.07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脫貧攻堅綜合排名進入全省先進行列,“千企幫千村、萬名干部助脫貧”活動得到河南省委、省政府肯定,醫保救助工程、牧原“3+N”扶貧模式在全國推廣,全國易地扶貧搬遷現場會和全省旅游扶貧現場會、扶貧信訪現場會、生態扶貧現場會在南陽召開。自建檔立卡以來,全市累計脫貧62.31萬人,貧困發生率從5.52%下降到1.88%,鎮平、內鄉、方城三縣脫貧摘帽。醫保救助工程全年共補助困難群眾107萬人次,發放補助資金8319萬元。(張培奇 范亞旭)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