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這個中秋國慶假期,每天都有兩萬多人到新鄭市龍湖鎮泰山村千稼集景區感受農耕文化、品嘗特色小吃、欣賞民間雜藝、體驗游樂項目。這里的水車、籬笆墻、老院落、木板車、釀酒作坊、古戲樓、馬燈、犁、耬及木質車轱轆等,都讓游客體驗到濃濃的鄉土味道,感受到年輪的烙印。作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泰山村發揮文化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旅游,走出了一條以“旅游+”帶動鄉村振興的特色發展之路。 泰山村的發展是我市大力推進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五年來,我市以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為統攬,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城鄉融合協調發展為主線,加快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政策體系和制度框架,統籌推進鄉村產業、生態、人才、文化、組織“五大振興”,在鄉村振興中邁開大步、在城鄉協調發展中走在前列,努力探索走出一條具有鄭州特色、城鄉統籌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
做好頂層政策設計
推進鄉村振興,做好頂層設計是前提。
我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政策體系。在頂層設計方面,編制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和都市生態農業產業空間布局規劃,制定了鄉村人居環境整治、科技振興、鄉風文明、組織振興、扶貧攻堅等專項行動計劃,確定了我市推進鄉村振興的“路線圖”“任務書”和“時間表”。在組織建設方面,按照“五級書記抓振興”的要求,逐級建立了由黨政一把手任組長的鄉村振興工作領導小組和由縣(市、區)委書記任組長的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在政策保障方面,突出“四個優先”,完善配套政策,加大資金投入,每年安排專項資金用于支持脫貧攻堅、美麗鄉村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現代農業示范園建設、高標準“菜籃子”生產基地建設、農村公共服務項目和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等,引導推動“人財物”等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為鄉村振興提供持續動力。
做強都市生態農業
產業興旺,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和工作重點。
我市結合自身的農業資源稟賦實際、國家中心城市建設需要和廣大市民消費升級的需求,把高效都市生態農業作為主攻方向,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產業升級、結構優化、質量提升,走出一條具有特大城市特色的農業發展之路。
以現代農業示范園為載體,我市著力發展高效都市生態農業,打造一批經營管理到位、科技水平領先、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已建和在建市級現代農業示范園350多個,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個,新鄭市、中牟縣創建成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我市著力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加強“三鏈”同構,推進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目前我市的國家級、省級龍頭企業總數67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集群31個,省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13個;持續提升農業品牌,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全市“三品一標”總數406個,中國馳名商標13個,河南省著名商標52個;創新農業經營模式,發展新產業新業態,鼓勵各地發展電商農業。登封市建成市級電商運營中心,開設“農村淘寶”“郵樂購”“益農信息社”等各類電子商務村級服務站點。同時,我市還大力拓展農業功能,發展全域鄉村旅游,全市有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2個、示范點2個,全國十大精品線路1條。
建設生態宜居鄉村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在此基礎上,鄭州市著力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建設生態宜居鄉村。
我市堅持城鄉一體規劃,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今年新建農村公路200公里、實施“百縣通村入組”工程,242個自然村新通硬化路;農村互聯網覆蓋率100%、入戶率85%;完成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78處,全市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6%;全市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成率100%。
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推進農村垃圾、污水、廁所三大革命。全市六縣(市)已建立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并基本達到“五有”標準,目前我市農村地區共運行壓縮式垃圾中轉站153座,鎮村保潔人員約1.58萬人,配備各類垃圾桶約32.2萬個,小型垃圾收集車1萬余輛,大型垃圾轉運車368臺,基本滿足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轉運需求,做到日產日清。全市已列入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1673個規劃保留村中,已完工1240個。我市大力實施農村“廁所革命”,累計完成戶廁水沖式改造32萬余戶。
依托鄉村良好生態環境,我市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鄉村民宿等美麗經濟,涌現出一批宜居宜業宜游的生態友好“示范樣本”。全市共建設美麗鄉村57個,其中,泰山村、櫻桃溝村被農業部命名為最美休閑鄉村,黃固寺村被評為“中國十大美麗鄉村”。
夯實鄉村治理根基
鄉村治理是鄉村振興的關鍵環節,關系到農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關系農村社會穩定,也關系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我市著力夯實鄉村治理根基,建設和諧美麗鄉村。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我市著力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先后開展3輪“逐村觀摩、整鄉推進、整縣提升”活動,推動農村基層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逐步提高村級運轉經費,讓村黨組織有底氣、有能力引領和推動鄉村振興;持續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排查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387個;建強基層骨干隊伍,實施“村級后備力量儲備計劃”,每村儲備3~5人,全市村級后備力量達到9000人。同時,做好鄉土人才聯絡與回歸工作,共納入鄉土人才庫1.7萬余人;大力開展文明村鎮建設,建成縣級以上文明鄉(鎮)72個、文明村780個;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全市共評選“星級文明戶” 17357戶;全市平安社區、平安村創建率達到90%。
瞄準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好圖景,鄭州正不懈努力,鏗鏘前行。(武建玲)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