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秋意漸涼,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qū)下洼鎮(zhèn)西孫村棗農丁太平,這幾天緊趕慢趕收完了棗樹上剩余不多的冬棗。20畝的棗園里有12畝種的是“沾冬2號”。“這種棗細嫩多汁、皮薄肉脆,一斤就能賣到30多元,還供不應求,一畝能掙5萬多元。”丁太平樂呵呵地告訴記者。
種植冬棗,下洼鎮(zhèn)有著悠久的歷史。1984年,這里發(fā)現了56棵老冬棗樹珍稀資源。自那時起,冬棗產業(yè)開始發(fā)展,政府積極引導當地農民種植。“那時候覺著多種樹、多結棗,就能多掙錢。”60歲的丁太平從1993年開始種棗,相比于在地里刨食,樹上結出的“致富果”讓他嘗到了甜頭。
于是,越來越多像丁太平一樣的棗農開始擴大種植規(guī)模。冬棗園里密集栽種,化肥、農藥大量使用,棗農們一味追求產量,粗放管理一度讓冬棗品質受到嚴重影響。丁太平回憶,產量上去了,價格卻不行了,一斤低到只能賣一兩元錢。
見不到效益怎么辦?幾年前,就在丁太平一籌莫展的時候,村里另一位棗農打開了他的思路。“種得多,不如種得好!”丁太平說,“人家一畝地收入比我多好幾倍,去‘取經’后才知道,他種的是沾化冬棗研究所推薦的‘沾冬2號’這個新品種。”
如今,丁太平的棗園不僅換種了優(yōu)良的冬棗品種,還用上了水肥一體化、太陽能殺蟲燈、誘蟲罐等先進的設備。經專家指導,他對果園進行了疏密間伐,一畝地里棗樹數量由原來的200棵減到了110棵,改善通風、透光等條件。同時限產提質,一個棗吊就留下幾個棗,過密的都要去掉。“現在這思想轉過來了,在以前可沒有這么干的。”
丁太平近30年的種棗歷程,正是沾化冬棗產業(yè)升級發(fā)展的生動縮影。而在山東廣袤農村,不少地方有著特色鮮明的傳統(tǒng)優(yōu)勢產業(yè),但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有些面臨著品種老化、品質下降等困境。據介紹,該省注重強化創(chuàng)新驅動,山東省農科院基本形成覆蓋全省優(yōu)勢主導農業(yè)產業(yè)的技術支撐體系,各地也大力支持科研院所開展技術研發(fā),為農業(yè)“老產業(yè)”發(fā)展增添新動力。(王富亮 毛鑫鑫)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