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金秋時節,宛東社旗千里沃野碩果累累,升騰起豐收的希望。“有了聯合黨支部,背靠大樹好乘涼。”近日,郝寨鎮丹陽孔雀養殖服務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武明亮說起“紅色引擎”的作用和魅力,發展特色養殖的信心十足,“有支部指引,有黨員參與,俺就有信心帶領更多的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
郝寨鎮丹陽村是南水北調丹江口庫區遷安移民村。近年來,該村通過狠抓基層組織建設,充分發揮黨支部引領作用和黨員先鋒帶頭作用,大力發展以藍孔雀養殖、羽毛工藝品加工和中藥材種植等農業特色產業,較好地實現了移民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特別是今年全鎮“養殖專業聯合黨支部”在該村掛牌成立后,在產業發展方面對人才、技術、信息、銷售等方面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撐,極大地堅定了黨員干部發展經濟和振興鄉村的信心。“與聯合黨支部黨員干部攜起手來,我們一定能把丹陽移民村建設得更好、更美!”該村黨支部書記李開禮說。
郝寨鎮黨委書記關劍偉告訴記者,目前,該鎮已成立脫貧攻堅黨支部29個、聯合黨小組164個,吸納域內外黨員2000余名,黨組織之間呈現出產業相同、事宜相商、優勢互補、助推發展的生動局面,有力推進了鎮域社會經濟發展,加快了鄉村振興步伐。
今年以來,在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進程中,社旗縣統籌產業、區域、行業發展的實際需求,緊緊圍繞基層黨組織“建起來、用起來、活起來、強起來”的工作目標,采取組織聯建、產業聯推、服務聯動和資源共享、黨員共管、活動共辦的辦法,實施“三個結合”(與掛牌督戰工作要求相結合、與年度重點脫貧任務相結合、與產業就業相結合),在不改變現有黨組織建制的基礎上,打破原有地域、層次、行業等限制,在全縣建立縣、鄉、村三級非建制性聯合黨組織。其中縣級層面采取“5+X”模式,結合脫貧攻堅12個專項工作,成立了種植業、養殖業、外出務工、域內就業、兜底保障等5個聯合黨總支和蔬菜、中藥材、林果、兜底保障、社會扶貧、光伏、電商、扶貧車間、農村保潔、風電等多個特色聯合黨支部,由相關縣領導兼任黨組織書記,相關部門負責人兼任黨組織成員,切實強化對各項工作的領導指導、組織協調和推進落實;各鄉鎮結合產業發展實際,采取“黨建+”的形式成立了相應組織,并將駐村結對幫扶人員和涉農龍頭企業中的黨員納入進來,凝聚起攻堅強大合力,初步形成了“全領域統籌、全覆蓋推進、全方位引領”的全域黨建新模式。
“紅色引擎”強引領,脫貧攻堅步履堅,鄉村振興動力強,發展致富奔小康。至目前,全縣近3萬名域內外黨員積極融入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熱潮,建檔立卡貧困戶28492戶88660人中,已累計脫貧24698戶81797人,貧困發生率降至1.02%,85個貧困村全部達標出列,貧困縣順利實現脫貧摘帽。(中華建筑報記者 王富亮 通訊員 申鴻皓)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