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湖南省古丈縣默戎鎮牛角山村,石遠連娭毑(左一)向游客推薦自己做的蒿草粑。
茶園天邊掛,畜禽山中叫,游客苗寨樂……走進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縣默戎鎮牛角山村,一幅美麗鄉村的畫卷展現在眼前。
誰也想不到,這個10年前“老、少、邊、窮”的純苗族聚居村,如今已變成遠近聞名的省級文明村、湖南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先進示范村、湖南省扶貧攻堅示范村和“中國茗村”。
10月23日,記者在牛角山村村部看到,公示欄里張貼著一份2020年擬脫貧對象名單,涉及兩戶,公示期已過。“這是村里最后兩戶貧困戶。”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田瑾介紹。
記者翻開其中一戶貧困戶龍二月家的扶貧檔案,致貧原因是因病、因學。原來,龍二月的丈夫和兒子先后被確診尿毒癥,家人接連兩場大病,花掉了家中的積蓄,還欠下10余萬元外債,家里因此陷入貧困。
2014年,龍二月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后被列入兜底貧困戶。記者翻看檔案注意到,建檔立卡貧困戶住院看病報銷比例達到85%,為龍二月家“捂緊”了錢袋子。盡管兜底戶每月都有最低生活保障,但要過上好日子,還得“鼓起”錢袋子。在扶貧隊員的幫助下,女兒龍翠蘭被安排到村辦茶廠打工,每月工資2000余元,加上自家6畝茶園及茶廠年分紅等其他收益,一家人年收入近4萬元。此外,龍翠蘭的兩個女兒還申請了教育助學補助。
談及下一步的打算,龍翠蘭笑著說:“現在外債基本還清,更要加油干,爭取過上更好的生活。”
大山,曾讓苗寨陷入貧困。扶貧工作隊來后,圍繞山做文章,蹚出了脫貧新路子,大山變成了大資源。在村黨總支書記龍獻文的帶領下,這個苗寨創辦起6家村辦企業,他們利用牛角山海拔800多米、生態良好的荒山開辟茶園,發展林下養殖,同時,又以牛角山的傳統村落來開發苗寨旅游。
“現在的生活比以前好了好多倍。”說起村里的變化,60歲村民石遠連眼角額間的皺紋里都洋溢著笑意。
村民們感嘆,借助“茶葉+旅游”產業,牛角山村變了樣,實現真正可持續脫貧,大家的腰包也“鼓”起來了。2019年,村民人均年收入達18618元。現在,外出務工村民也紛紛返鄉,到家門口就業。
記者手記:實現真正可持續脫貧
“村里有了產業,發展才有底氣,貧困戶也才能實現真正可持續脫貧。”這幾乎是每個扶貧隊員的共識。可喜的是,如今的牛角山,不僅有產業,還是多個產業并舉。茶葉種植加工產業、民俗旅游特色產業、特色養殖產業……在這里,一、二、三產業還有機融合,不荒廢每一寸土地,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外出務工的村民也紛紛返鄉,大家的日子是越來越好。
如何持續脫貧?如何防止返貧?牛角山村的村干部和扶貧隊員們想到了前頭、做在了前面。一是措施硬,大興產業,抓發展;二是形式好,盤活各種資源,建立命運共同體,大家共享成果;三是抓重點,突出重點產業,對重點貧困戶重點幫,防止返貧。這樣的扶貧模式無疑是實現可持續脫貧的法寶。
牛角山村黨總支書記龍獻文告訴記者,明年,擴容后的苗寨將對外開放,屆時能為更多脫貧貧困戶安排就業崗位,向實現鄉村振興邁進。(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田超 通訊員 劉小軍 攝影報道)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