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水悠悠東流,兩岸綠樹成蔭”。位于河南省焦作市的大沙河在十月秋風的輕撫下碧波蕩漾。三年前,大沙河曾是一條出了名的臭水溝,如今,在當地政府部門的生態治理下,昔日“臭水溝”搖身變成了現在河清水秀、岸綠景美的新模樣。
據了解,大沙河是大運河永濟渠段上游最大的一條支流,屬天然河道,發源于山西省陵川縣奪火鎮,自焦作市西北部出山,一路流經博愛縣,穿焦作城區,過修武縣,從新鄉永康共產主義渠入衛河,全長114公里,其中焦作境內河道長74公里,流域面積2688平方公里。
“三年前,大沙河因疏于治理成了一條‘臭水溝’,過去的大沙河只有右堤,左岸堤防殘缺,汛期洪水較大時候會淹沒兩邊的農田和村莊,平時卻又干涸缺水,成了一條垃圾成堆的‘臭水溝’,環境惡劣。現在,通過生態治理,這條昔日的‘臭水溝’卻變成了河水清澈,兩岸綠樹成蔭的最美‘城中河’。”焦作市水利局水系辦主任杜長勝說。
近年來,焦作市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環境保護理念,堅持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四水同治”,按照“精致城市 品質焦作”的總體要求,說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難也不變,全力推進大沙河生態環境治理。
大沙河生態治理工程總投資110億元,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資32億元,完成了城區35公里防洪建設,正在開展25公里的生態提升。建成水域面積7000畝,綠化面積6000畝,水面寬度達260米。城區核心段形成了長12公里、平均寬1公里的生態景觀帶,主要建設項目包括防洪治理、生態引水、岸線整治、植樹綠化等。
杜長勝介紹說:“作為大沙河生態治理配套項目,七星園、文體廣場、游船碼頭等重要節點工程已全部對外開放,十萬平方米花海、玻璃棧道更是成為市民競相打卡的網紅景點。上游12公里提升工程利用國家‘山水林田湖草項目’資金,正在有序推進,今年年底前完工。大沙河生態治理工程全部建成后,可新增綠地2.9萬畝,生態水面2.1萬畝,形成水體3000萬方,全面助力大運河(焦作段)生態廊道建設,扮靚市民宜居家園。”
大沙河的治理成效日漸顯現,據統計,目前已有白鷺、蒼鷺、赤麻鴨,紅嘴鷗、秋莎鴨等40多種鳥類在大沙河新修建的鳥類棲息地活動。同時大沙河兩岸還種植了全長2150米的銀杏長廊,栽種喬灌木、花草近300種,國槐、桂花、油松、雪松、紅葉碧桃等扮綠了河堤兩岸,荷花、蒲草、蘆葦、睡蓮等優化了河流水質。
通過持續生態治理,大沙河水質由劣五類提升為三類水;防洪標準由不足十年一遇提升至五十年一遇;下游農田灌溉有了更大保障……生態環境變化的同時也帶動了當地旅游業發展,今年以來,全國各地已有40多批代表團前來大沙河觀摩,每逢雙休日、節假日前來休閑的游客多達3萬余人,市民在家門口就能領略城市旅游新領地的風光。
如今,大沙河基本實現了由洪澇河、污水河,向“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蝶變,成為今天老百姓家門口的“幸福河”。大沙河區域已成為焦作生態環境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秀麗水城的會客廳、公眾活動的大舞臺、“精致城市 品質焦作”的一張靚麗新名片。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