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住宅樓加裝保溫層、墻體上畫上栩栩如生的墻繪、將空地改造成雨水花園、增設文化長廊和黨群活動站……河南省鶴壁市淇濱區鶴源二區本是有20多年歷史的老舊小區,經過改造后,變成了環境優美、功能齊全的現代化住宅區。
拆除小區間的圍墻、對鄰近的小區進行資源整合、打造“熟人社區”、增進鄰里感情……鶴壁市山城區朝陽小區整合9個家屬院,經過提升改造,成為規模化社區,實現了資源共享、鄰里和睦。
積極引進物業公司,成立業委會,以紅色黨建引領小區規范化管理……淇濱區鶴翔西區居民有了“服務管家”、有了“主心骨”。
改造后的鶴壁市山城區朝陽小區里的書香長廊 資料圖片
近些年來,圍繞群眾的煩心事、操心事,鶴壁市按照政府主導、政策融合、市場引進、群眾參與的辦法,堅持“先民生后提升、先實用后美觀”的原則,對全市老舊小區進行提升改造。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一個個老舊小區實現了功能齊全、管理規范、環境優良,一項項改造帶來的實惠獲得居民連連稱贊。
“以前老嫌小區臟亂,不愿意下樓散步,現在光想在小區轉悠!”“本來想搬家,小區經過提升改造,太美了,舍不得走了!”老舊小區居民道出了他們的幸福感。
通過不斷的探索實踐,鶴壁市在老舊小區改造方面,逐步建立了老舊小區基層黨建、社會治理、物業管理、群眾監督“四位一體”的長效機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鶴壁模式”。截至目前,鶴壁市納入2019年改造計劃的82個老舊小區已完成改造,實現了舊貌換新顏,改造面積達180.8萬平方米,惠及1.6萬戶6萬余人。被納入2020年改造計劃的55個老舊小區正在全力推進改造中。一個個原本“臟亂差”的老舊小區經過改造提升,成了年輕時尚、和諧美麗的“新小區”。
做好頂層設計:堅持高位推動、編制方案標準、健全工作機制……全力推進各項工作
寬闊平整的柏油路、簡約大方的新繪墻體、整齊劃一的停車位……2020年10月20日,走進淇濱區黎陽路街道錦繡園社區技校家屬院,眼前一片美麗的景象。很難想象這個看著很年輕而又十分現代化的小區是已經擁有23年歷史的老舊小區。
“我們小區始建于1997年,屬于老舊小區。以前小區路不僅窄、還不平,也沒有停車位、路燈等基礎設施,樓房立面也陳舊老化。”該小區業委會成員楊小仙說,自從2020年4月該小區改造提升項目啟動以來,小區新增樓房墻體保溫層1.1萬平方米,建設停車位70余個,建設附帶智能充電樁車棚7間,小區新建的照明設備、雨污分流系統、健身器材設施等全部投用,機動車輛識別、電子監控等項目也在積極推進中。
改造后的鶴壁市中級人民法院家屬院 資料圖片
“智能充電樁也安了、高清電子監控設備也用上了,可提供餐飲、康復、文娛等多種服務的日間照料中心也快能投入使用了。現在提起我們家屬院,大家都很自豪。”楊小仙說。
技校家屬院的華麗轉身,是鶴壁市成功改造老舊小區的縮影。2019年以來,鶴壁市越來越多的老舊小區經過改造提升,實現了基礎設施完善、綠化美化良好、管理科學有序。這些老舊小區的“顏值”不斷提升、“內涵”不斷豐富,整個小區煥發出更多“青春”活力,充滿“時尚”氣質。
老舊小區改造這項“百姓得實惠、政府得民心、城市換新顏”的民生工程、發展工程和改革工程,能在短時間內得以全面、迅速、深入推進,與鶴壁市各部門、各縣區聯動,高要求高標準做好頂層設計息息相關。他們在高位推動、編制方案標準、健全工作機制等方面下足了“繡花”功夫,以一套套全方位的“組合拳”,為老舊小區改造的順利實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視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將老舊小區改造納入保障性安居工程和百城建設提質工程統籌推進。”鶴壁市住建局副局長程昌林說,鶴壁市委常委會會議、鶴壁市政府常務會議多次專題研究老舊小區改造工作,鶴壁市政府牽頭成立以市長為組長、常務副市長與分管副市長為副組長,各責任單位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鶴壁市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提質工作領導小組,定期部署工作。
為確保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實效及順利推進,在全面調查摸底、全面傾聽群眾呼聲的基礎上,鶴壁市還研究出臺了《鶴壁市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實施方案》,制定印發《鶴壁市老舊小區改造標準》,確保改造工作靶向發力。“此外,我市還通過定期組織召開聯席會議、定期對老舊小區改造提質工作進行督導考核、及時通報督導結果、將通報督導結果與年度百城提質排名掛鉤等舉措不斷健全部門聯動機制、定期督導機制、工作通報機制、工作考評機制。”程昌林表示,鶴壁市還通過積極爭取上級資金、安排市區獎補配套資金、多方籌集其他資金等途徑為老舊小區改造提供堅實的資金保障。
改造后的鶴壁市山城區紅六巷充滿“工業記憶” 資料圖片
“就老舊小區改造,2019年,我市爭取上級資金2.5億元;2020年爭取上級資金5.35億元。”程昌林說,就2019年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市級財政已安排獎補資金1766萬元。鶴壁市還建立健全居民合理分攤、專營單位投資、引進社會資金等多渠道資金籌措機制。
堅持黨建引領:成立臨時黨支部、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居民有了“主心骨”
老舊小區綜合改造工作是改善居民生活環境、提高居民生活品質、增強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工程,對完善小區管理機制有著重要意義。在老舊小區改造工作中,難免出現個別居民不配合的情況。為順利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工程順利實施,鶴壁市堅持黨建引領,組織引導老舊小區成立臨時黨支部,每個小區選出1至2名老黨員、老干部擔任義務宣傳員,堅持“先民生后提升”的理念,在小區內廣泛宣傳本次改造政策、改造計劃,在小區內形成了“人人參與、人人支持”的良好氛圍。
淇濱區技校家屬院退休老教師楊小仙非常支持老舊小區改造工作,主動要求擔任義務宣傳員,和小區其他30余名黨員一起帶頭到居民家中走訪、講解政策,僅用3天時間,就收齊了3棟樓108戶居民外墻保溫層需要分攤的資金20余萬元,加快了小區改造進度。
“老舊小區改造與我們每位居民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大家都應該為自己家園的建設出力加油。”楊小仙說,技校家屬院改造期間,小區的30余名黨員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輪流值班,對每個項目實施嚴格管理、認真監督,積極為小區的改造工程貢獻力量。
淇濱區九州路街道鶴翔東區曾因個別居民反對在自家樓前建設停車位,導致施工難以進行。“有兩位業主認為即將要建設的停車位占領了他們的土地。我們得知情況后,多次積極與業主進行協調溝通,耐心為他們講明利害關系,最終改造工程得以順利進行。”鶴翔社區黨委書記張證說,鶴翔社區還選出22名黨員代表成立了“紅色諸葛會”,充分發揮小區黨員“人熟、地熟”的優勢助推老舊小區改造工作。
鶴壁市淇濱區黎陽路街道把9個單獨的家屬院整合成一個小區,環境大變樣。 資料圖片
黎陽路街道在黎陽社區9個整合的小區中組織16名威望高、熱心公益的老黨員成立了“紅色鄰居”臨時黨支部。今年70歲的夏門生擔任臨時黨支部書記,和大家一起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引導居民積極配合支持老舊小區改造工作。
“我們臨時黨支部每隔幾天就要開一次支部會議,一方面收集一下改造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另一方面收集大家對老舊小區改造的訴求。每次會議結束后,我們都會把這些問題、訴求整合到一起,反饋到社區或者施工方,盡最大努力為居民搞好服務。”夏門生說。
“我們把問題反映給小區臨時黨支部,有他們在,我們就有了‘主心骨’。”居民張先生說。
鶴壁市像這樣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老舊小區還有很多,通過黨建引領,越來越多的居民加入到小區自治共管共建共享中,老舊小區改造工程不僅得到了順利進行,民心也更加凝聚,居民與政府之間的“連心橋”也越來越牢固,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不斷提升。
堅持群眾需求:入戶走訪、召開“板凳會”……確保改造工程成為民心工程
小區怎么改、怎么建、怎么管,小區居民最有發言權。在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鶴壁市始終堅持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充分尊重群眾意愿,讓群眾參與決策,不唱“獨角戲”。
淇濱區黎陽路街道把群眾滿意當成老舊小區改造的出發點,緊盯群眾關心的問題。
“通過入戶走訪、電話溝通等途徑,我們在35個小區共征求了1000多條意見建議,后來將這些意見建議歸納整理為300多條,涉及供水、供電、道路、停車位、綠化等多個方面。我們將居民反映的這些意見建議反饋給設計單位,設計單位在設計圖紙時也充分參考了這些意見建議。”黎陽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老舊小區改造指揮部辦公室主任張承琰說,圖紙出來后,他們還在小區內進行了公示,確保把老舊小區改造打造成民生工程、精品工程。
為了充分了解居民實際需求,把好事辦好辦實,桂鶴社區發動小區老黨員召開老舊小區改造“板凳會”,聽取群眾意見建議。網通家屬院居民張保森告訴記者:“桂鶴社區的工作人員多次到我們小區改造現場征求意見。大家從家里搬來小板凳,坐在板凳上暢所欲言,現場開會討論如何改造。我們反映的小區停車位少、路面凹陷等問題后來都得到了解決。”“板凳會”解決了群眾反映的很多問題,這樣公開透明的方法非常有效,也獲得了居民的廣泛稱贊。
改造后的鶴壁市山城區馨苑小區,整潔漂亮。 資料圖片
鶴壁市在推進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堅持從群眾需求出發,在小區內廣泛開展征求改造意見工作,采取讓群眾“點餐”、不讓群眾吃“套餐”的舉措,做到了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截至目前,鶴壁市圍繞供水、供電、道路、車位、綠化等方面積極征求居民意見建議,累計征求有效意見建議1600余條,確保了改造工程切實成為民心工程。
值得一提的是,在老舊小區改造中,鶴壁市還不斷加強智慧化管理建設,在門禁系統中增設人臉識別、智能機動車和非機動車管理等內容,并與智慧城管、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平臺聯網,提升全市社區智慧化管理水平。老舊小區改造以來,34個小區新增了門禁系統,73個小區增設了監控等安防設施。
“針對老舊小區‘無管’‘失管’現象,我們還制定了《鶴壁市物業服務質量大提升工作實施方案》,統籌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后物業公司引進工作,并積極考察業務水平高且符合老舊小區實際的物業公司,積極開展物業公司推介會活動,確保老舊小區改造完成后‘有人管’‘管得好’。”程昌林說,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鶴壁市堅持結合規模化社區建設,積極對集中連片的小區進行整合,實施拆墻透綠,實現資源共享、空間共享、設施共享,形成規模社區,更加便于管理。截至目前,鶴壁市共合并樓院37個,淇濱區黎陽路街道把9個單獨的家屬院整合成一個小區,山城區紅旗街街道朝陽小區整合了9個家屬院。
一項項行之有效的舉措,帶來了令人欣慰的成績:2019年以來,鶴壁市已完成老舊小區改造82個,共完成改造15771戶,面積180.8萬平方米,累計拆除老舊小區內違章建筑2344處共5.53萬平方米,墻體改造10.8萬平方米,管網改造65.5公里,道路改造45.3公里,綠化改造22萬平方米,完成投資3.9億元。由于改造工作突出,鶴壁市作為豫北地區唯一入選城市,參與起草全省老舊小區改造下一步支持政策。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堅持以人為本,將群眾滿意作為老舊小區改造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先民生后提升,切實解決困擾群眾的各類問題。同時引導群眾深度參與到老舊小區改造工作中來,共同努力打造美好家園。還會將老舊小區改造與居民需求、物業管理、背街小巷整治、智慧社區建設、規模化社區建設及‘六城聯創’有機結合起來,在立面改造、‘雙違’建筑拆除、管線整治改造、樓院文化建設及小區環境整治等方面下足‘繡花’功夫,持續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此外,我們將堅持建管并重,探索建立適合老舊小區特點的管理模式和長效管理機制,維護和鞏固改造成果,努力打造精品小區,持續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增強居民獲得感和幸福感。”程昌林表示。(中華建筑報 記者 王富亮 通訊員 趙靜)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