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一條高出地面數米的人工“天河”,貫穿河南省焦作市城區東西。“天河”兩岸,10公里長、100米寬的綠化帶,成為焦作市民家門口的一個大型帶狀公園。
作為報道南水北調焦作城區段綠化帶工程的記者,3年來,這里翻天覆地的變化,給記者留下深刻的城市記憶。
俯瞰天河公園 王佳 攝
南水北調總干渠征遷、通水后,由于種種原因,焦作城區段綠化帶工程一直難以推進,一擱置就長達8年。總干渠兩側多為破舊的民房,私搭亂建現象嚴重,環境臟亂差。站在高處看,這片地處新老城區接合部的城中村,猶如城市的一道傷疤。
面對長期擱置、群眾反映強烈的難點問題,焦作市委市政府不回避、不推脫,迎難而上,敢于擔當,提出了“說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難也不變”的工作要求,于2017年年初啟動了南水北調綠化帶征遷工作。
至2017年7月9日,焦作市僅用4個月就完成了4008戶、1.8萬人、176萬平方米的征遷任務,創造了焦作城建史上的奇跡。
2017年年底,焦作市在西起豐收路、東至中原路,長約10公里的南水北調焦作城區段總干渠兩側,啟動了南水北調焦作城區段綠化帶工程。
3年過去了,昔日的“城市傷疤”已成“綠色長廊”。
風景如畫的天河公園 王佳 攝
截至目前,南水北調焦作城區段綠化帶已建成開放“水袖流云”“楓林晚秋”“玉花承澤”“錦繡四季月季園”“踏雪尋梅”“丹水善流”等10多個節點公園。
焦作市深入挖掘工程本身、移民、生態保護背后的故事,展示好南水北調文化和南水北調焦作精神,發掘好、保護好、宣傳好文化遺存,講好南水北調焦作故事。除了營造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觀外,南水北調焦作城區段綠化帶各節點公園內還修建了征遷村遺址景觀、復建古建筑、保護征遷遺留古樹等,以留住鄉愁。
天河公園一角 王佳 攝
天河南路、天河北路是南水北調焦作城區段綠化帶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工程自2018年6月份開工至今,10多個區段具備通車條件。目前,該工程仍在緊張施工中。
該工程建成后,將極大地緩解中心城區交通壓力,進一步加快沿路兩側的城市化進程,對促進焦作市社會經濟發展都有重要意義。
焦作市在城市東部建設南水北調第一樓,展現焦作地方的人文史,打造焦作歷史文化新高地。如今,該工程仍在火熱建設中。
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辦公室對焦作市作出正式批復,同意焦作市設立國家方志館南水北調分館。目前,該館主體建設已基本完工。預計2021年5月具備開館條件。屆時,該分館將成為集方志館、紀念館、博物館、科普館于一體的國家級綜合型展館,也將是焦作市文旅新名片。
未來,一座“以綠為基,以水為魂,以文為脈,以南水北調精神為主題”的天河公園將承載焦作人更多、更美好的城市記憶。(中華建筑報記者 王富亮 通訊員 李曉軍)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