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原來堆放雜物的空地變身涼亭長廊,泥濘不堪的污水池被改造成健身步道,陽光透過雪松林灑在游園里,幾位老人在這里聊天、健身,臉上堆滿了笑容。“自從小區改造之后,我們這里就成了花園,特別漂亮。”這里是臥龍區臥龍崗街道桃園社區財政局家屬院,該小區于今年8月份完成提升改造。截至目前,臥龍區2020年確定改造的138個老舊小區已經全部改造完畢,涉及398棟樓,11169戶,總投資1.1169億元。
科學施策 按照戶均1萬元標準改造
臥龍區老舊小區改造提升數量占全市的28%,改造提升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在改造提升過程中,臥龍區引入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提升城市品質,做到一區一策,一樓一策。針對工程設計、工程量清單、設計方案實際情況,按照戶均1萬元的標準,設列配套資金,為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工作做好資金保障。
按照先拆除違建、后改造提升的方案,前期聯合執法部門對改造小區違法建筑進行全面清理,先后清理違法建筑1260處,約23640平方米,為后期改造清除了障礙。臥龍區整合部門資源,把人力、物力凝聚在老舊小區改造上,相關領導分包小區,明確責任,建立統一協調的領導機構,堅持規劃先行,區住建局牽頭組織區財政局、審計局、區消防大隊、區“雙創辦”等部門成立了評審小組,對各街道辦事處確定了老舊小區改造施工方案及預算清單。
修舊如新 居民過上幸福新生活
原來隨意停放的車輛有序地停靠在車位線內;破舊的道路鋪上了瀝青,畫上了標線;原來盤根錯節的電線光纖被收攏、綁扎、固定;原來風吹雨淋的斑駁墻面被統一粉刷成黃色……這是10月21日記者在臥龍區風帆A區看到的景象。
住在該小區的張先生告訴記者:“我們現在居住的環境可比原來強多了,跟新的一樣,感謝政府,把我們的小區改造得這么好。”風帆社區黨支部副書記向書萍介紹說,風帆小區自7月底啟動老舊小區改造以來,粉刷外墻73000平方米,內墻22000平方米,屋頂防水施工14500平方米,保溫13500平方米,修復混凝土路面200平方米,鋪設透水磚1800平方米,綠化種植5000平方米,綠化種植冬麥5000平方米,新增滅火器100具,微型消防站3處,安裝樓梯感應燈500盞,路燈11個,監控器16臺。
城區有部分小區由于建設時間早,隨著社會發展、制度變遷逐漸成為無主管、無業委會、無物業公司的“三無“小區,基礎設施老舊破損,環境臟亂差,居民盼望老舊小區改造的呼聲很大,臥龍區武侯街道孔明社區盛華小區就是這樣一個老舊小區。
10月20日,記者來到盛華小區,小區破舊的大門已經被嶄新的門禁替代,原來坑洼不平的路面已經鋪上了瀝青,樓宇外面的墻面粉砌一新,雜亂無章的菜園子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新鋪的地磚和新栽的綠籬,小區空地處有長廊、石桌、石椅和健身器材。改造后的小區新穎美觀、時尚大氣,在此居住的居民也因此過上了“新“生活。
持續提升 鞏固改造成果
在老舊小區改造提升過程中,臥龍區采取一周一觀摩,半月一評比,確保按照時間節點保質保量全面完成改造任務。老舊小區改造完成以后,臥龍區深入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建立老舊小區治理聯勤聯動機制,實現由業主管理委員會管理的新路子,形成“物業小區+責任人+志愿服務小分隊+群眾參與”的聯動網格。
該區持續推進物業管理納入社區建設,落實整管結合要求,細化長效管理的具體措施,及時有效解決小區物業管理中的矛盾和問題。在老舊小區提升改造前,盛華小區沒有成立業主管理委員會,也沒有物業管理小區的事務,小區內設施陳舊雜亂,居民私搭亂建問題突出。該小區經過改造,面貌煥然一新,60余戶居民在社區的主導下成立業主管理委員會,主動參與小區事務的管理。
與此同時,臥龍區臥龍崗街道桃園社區的區財政局家屬院在改造完畢后,基礎設施更加完備齊全,雪松林、休憩涼亭、仿古柵欄等景觀的修建讓小區媲美游園。目前,在該小區設施齊全的日間照料中心已經建成,即將投入使用。在社區的引導下,該小區改變原屬單位單獨管理的模式,引入專業物業服務,持續鞏固改造成果。(中華建筑報 記者 王富亮 通訊員 趙江波)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