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街道的名字,是城市的眼睛,是歷史的索引,是時代的影子。
城市的老街,凝聚著市民的回憶與情感。在這里,時光仿佛格外從容,充滿地道的煙火氣息。
河南省許昌市至今仍保留原來名字的街道有20多條。它們與許昌人朝夕相伴數百年。每條街道的背后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或有趣的故事。2020年11月19日,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一條老街,見證百年繁華
提起南大街,許昌人再熟悉不過了。可以說,這條街見證了一座城市百年的繁華。如今,這條街變成了旅游景點曹魏古城的一部分。
“南大街可是老街,這個名字延續了100多年。”87歲的“老許昌”萬興順說。
許昌人李季安在《民國時期的許昌縣城》中這樣描述:南大街是城內最繁華的老街,有金店銀樓、雜貨店、京貨布匹店、鞋帽店、顏料店、茶莊、書店……
“新中國成立后,這條街的名字沒變,同樣很熱鬧。那時候,不允許私人做生意,店鋪都是國營的。”萬興順說,那時,每到燈節,家家戶戶懸掛燈籠,一條街燈火通明。
時光推移,南大街依然是許昌最繁華的商業街,店鋪林立……
曹魏古城南大街 牛志勇 攝
延續文化,28條老街保留名字
南大街名字的延續,是許昌市老街道沿用原有名字的一個縮影。“許昌市地名的命名、更名工作有一個約定俗成階段。1980年以前,全國沒有地名管理部門,地名主要靠沿襲既往、自然形成。”許昌市地名辦主任李軍麗說,這個階段,28條老街的名字得以保留。
1980年以來,為規范地名管理,全國縣以上各級政府均成立了地名管理委員會,并開展了第一次全國地名普查。普查后,對一些地名進行了標準化處理。
1982年以來,許昌市新命名道路435條,河流5條,湖泊4個,橋梁172座,公園、游園20個,廣場、大廈29座,住宅小區369個;更名道路44條、湖泊2個、橋梁2座。
記錄故事,留住老城煙火氣息
奎樓街因奎樓得名。清朝中期,該街南端的城墻上建有奎樓。清末至民國年間,該街有許多糧店,是糧食交易市場。
榆柳街因樹木得名。以前,榆柳街位于城隍廟之西,名為廟西街。清末,街中相對生長著一棵大柳樹和一棵大榆樹,后來兩側榆柳成行,故改名榆柳街。
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軍進攻許昌,突破城防后在城區東北部與明軍進行巷戰。明軍投降后,戰事平息,作戰之地遂被命名為東北太平街。清朝中葉之后,更名為平定街。1933年,以灞陵中學為界,這條街一分為二,成為南平定街和北平定街。
人民路和市后街分別位于魏都區政府原所在地南北兩側。明、清、民國時,這里是城隍廟。新中國成立初期,城隍廟改為市場,因此南、北兩側的街道被命名為市場前街和市場后街。市場前街于1966年更名為人民路,市場后街于1985年更名為市后街。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