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掩映,丹桂飄香,雨后的淅川縣盛灣鎮瓦房村彌漫著寧靜祥和的氣息。
一路走過,看到不少村民的家門緊閉,記者感到詫異:“人都去哪兒了?”“這時辰,都在軟籽石榴基地里管護呢!”43歲的瓦房村黨支部書記王紅偉快人快語,“村里沒有懶人,家家戶戶都忙著掙錢哩!”
淅川丹江“小三峽”,在峽谷南麓,藏著一個與世隔絕的村莊,便是盛灣鎮瓦房村了。村里148戶525人,分布在皺皺褶褶的山坳中,其中貧困人口70戶244人。
2016年2月,淅川縣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國務院研究室下派的扶貧干部來了,縣財政局駐村扶貧工作隊也來了。
“立足山水資源優勢,讓綠水青山變成鄉親們致富的‘靠山’。”扶貧干部描繪的藍圖清晰明了:發展鄉村旅游,打造“星空瓦房”品牌,讓游客“住農家屋、賞農家景、品農家菜、購農家物”,觀看瓦房星空,以此帶富鄉親。
在國務院研究室的協調下,中國旅游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中國扶貧開發有限公司等,為瓦房星空鄉村旅游項目完成了高規格的規劃設計和論證,并制定了科學詳細的運營方案;在幫扶單位財政局等的共同努力下,整合旅游、財政、交通、住建、移民等方面資源,投資400余萬元,建設了瓦房村旅游接待中心、文化廣場、衛生室、停車場、污水處理系統;鼓勵村民發展吃住一體的農家樂或民宿;修通了多條村路,構筑了環通鏈接的村內旅游交通網。
“過去‘吃水難、就醫難、出行難’,如今,清水入戶、送醫上門、公交入村……”脫貧戶姚成果感慨不已。
姚成果家4口人,曾蝸居在兩間窄小的磚木房里,倆孩子讀中學,自己沒技術,村里也沒產業,想掙錢都沒法子!縣里不僅對他家進行危房改造,還為夫婦二人培訓軟籽石榴管護技術,隨后在基地內務工。“在家門口也能掙工資,小日子過得美著哩!走,一塊去瞅瞅‘發財果’!”姚成果熱情地邀請記者到軟籽石榴基地去參觀。
走在瓦房村的鄉間小道上,青山隱隱,綠水迢迢,3000畝石榴基地里,紅燈籠似的石榴壓彎了枝頭,果農們笑呵呵地忙碌著;農游一體化采摘園內,1000余畝核桃、大白桃、黃金梨、大櫻桃、美國紅提等長勢喜人;由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設計建造的花海藝術館與各色花帶交相輝映,館內賞畫,館外賞花,賞心悅目……
“石榴基地務工年收入3萬多元,種植花生、紅提、辣椒收入1萬多元,每年還領取各項獎補資金7000元。有這三筆收入,咱小日子過著可美哩!”姚成果介紹。
產業興了,環境美了,游客也多了。鎮里完善了游客接待中心,廣場、停車場、旅游公廁等設施配套到位。昔日的“瓦房屋”,如今加蓋了“星空頂”,游客在花海中對話燦爛星空。
十幾歲就外出務工的方桂香,回家辦起了農家樂,“收益最好的時候,一天能掙大幾千塊!”方桂香笑得合不攏嘴。目前,村內發展農家樂、民宿等10家,旅游從業人員20余名,戶均年收入3萬余元。
一樣的星空,不一樣的“瓦房”。如今在淅川縣財政局的幫扶下,瓦房村生態優美、產業興旺、百姓富裕,全村貧困戶都有兩項以上產業疊加。村民人均年收入已經由2015年的2700元增長到2020年的7000元。貧困發生率由47.2%降至0.03%。“當前,我們正一邊擴大特色產業規模,一邊完善鄉村旅游服務功能,鄉親的日子會越過越紅火!”盛灣鎮黨委書記鄒林峰說。(特約記者 孫雙涵 楊振輝 通訊員 黎偉)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