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2020—2035)》解讀
國家森林城市是衡量一個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標志,是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最高榮譽。12月29日,記者從太原市政府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專家評審會評審通過了《山西省太原市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2020—2035)》(以下簡稱《總體規劃》),這標志著太原市國家森林城市創建進入正式實施階段。
太原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在解讀《總體規劃》時表示,《總體規劃》定義太原市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的愿景為“綠水青山,森林太原”。按照我市未來國家森林城市建設體系“點、線、面”相結合的特點,確定總體布局為:“一核、兩脈、三圈、四極”。
聚焦中心“一核”
要以中心城市核心區生態景觀建設為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的主核。這里是太原市人口最為集中、經濟社會最為發達的區域,也是對生態環境改善訴求最為迫切的區域。在這“一核”上,未來將重點推進中心城區景觀建設,增加綠地面積,尤其是開展各類公園綠地建設,使城區人居環境得到有效改善。在提高廣大市民生活幸福感的同時,形成對國家森林城市規劃建設的認同感,讓生態走入人心。
依托山水“兩脈”
一是太原市東、西、北山形成的山脈,是太原市綠化造林重點建設工程的骨干動脈,在太原市中心城區外圍形成生態保護的屏障,作為太原市造林綠化、生態保護等項目的重要載體,為國家森林城市建設提供主要支撐;二是汾河及其支流形成的水脈,水脈串聯起了太原市中心城區以及下轄的三縣一市,通過在水脈周邊開展水系綠化等工程,構建生態連通的廊道,構成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的串聯網絡。太原市的山脈與水脈構成了一種“山為屏障、水為滋養,山為依托、水為網絡”的總體結構,涵蓋了未來國家森林城市建設工程中的主要建設項目區域,也體現了太原市獨特的山水格局與城市總體風貌。
打造生態“三圈”
一是城郊森林公園城市生活生態圈,通過環城道路生態景觀帶、森林公園等生態休閑場所的建設,達到增景、增色、增彩的效果,形成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的核心圈層。例如:尖草坪區主要體現勝景再現;杏花嶺區主要體現康養游憩;萬柏林區主要體現生態科教;迎澤區主要體現寓教于樂;晉源區主要體現湖山古韻;小店區主要體現康體休憩。二是近郊平原及丘陵休閑生態圈,通過林業產業發展、經濟林建設、生態旅游項目、特色小鎮等不同項目的規劃實施,形成對城市核心建設圈的支撐體系。三是遠郊山區防護屏障生態圈,打造太原市國家森林城市綠色生態的自然屏障。
彰顯特色“四極”
以太原市四縣市即婁煩、古交、陽曲、清徐,形成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的四極。根據各個縣市的主要特點進行針對性的建設:婁煩縣主要體現“水”,突出水源涵養林和汾河上游濕地保護修復建設;古交主要體現“山”,突出礦山生態修復和家庭林場康養建設;陽曲縣主要體現“林”,突出生態屏障防護林帶和全域森林康養特色旅游建設;清徐縣主要體現“田”,突出農田防護林網的完善。總的來說,以“三縣一市”“山水林田”作為太原森林城市建設的四極。
太原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黨組書記李軍表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通過建設國家森林城市,我市將打造林水相依、林城互彰、森林圍城、綠意滿城的高品質城市,實現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生活空間健康宜居、生產空間綠色安全,讓錦繡太原盛景重現三晉大地。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