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2月,佛山市南海區招商引資迎來“開門紅”。2月1日,總投資80億元的佛山南海中日韓智慧能源產業基地項目簽約落戶,將建設全國首個“氫能進萬家”智慧能源示范社區,打造我國氫能和智慧能源產業研發、人才與技術交流中心。
同日,南海區政府與中興新通訊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將投資50億元打造中興新司南科技產業基地,重點推動上游芯片、5G關鍵材料、關鍵器件等產業聚集南海。此外,還有英飛騰總部及氫能物料搬運產業項目等一批先進制造項目在近期簽約落戶。
開年的良好勢頭,正是去年南海招商引資強勁表現的延續。數據顯示,2020年,南海新引進超10億元重大產業項目12個,擬投資總額384億元,投資額同比增長46%。亮麗數據的背后,南海經濟發展還呈現出新的特點:總部經濟崛起,灣區產業集群涌現,共同勾勒出南海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圖譜。
“兩高四新”產業加速集聚
兩大新興支柱產業同日迎來重磅合作
近年來,南海大力構建“兩高四新”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產業加速集聚發展。2月1日的簽約項目均為“兩高四新”產業項目,為產業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其中,佛山南海中日韓智慧能源產業基地(下稱“智慧能源基地”)計劃總投資80億元,分二期進行。一期投資19.1億元,專注燃料電池分布式熱電聯產裝備產業化項目,包括家用和商用燃料電池分布式熱電聯產裝備,采用固體氧化物和磷酸燃料電池技術路線。二期計劃投資60.9億元,完成總體產業基地搭建,形成以燃料電池分布式熱電聯設備為核心的智慧能源上下游全產業鏈整合能力,面向國內外市場推廣。
項目還將在丹灶鎮丹青苑建設全國首個“氫能進萬家”智慧能源示范社區,助推氫能住宅和建筑國家標準及規范的試行,開創我國燃料電池分布式能源和智慧能源產業的新局面。
“智慧能源基地項目為我們的氫能產業補上了重要一環,過去我們的氫能產業著重在燃料電池汽車的開發推廣,‘氫能進萬家’是科技部著力推動的一個項目,相關示范項目落戶南海,對我們的氫能產業發展有很大促進作用。”南海區區長顧耀輝說,示范項目將推動整個產業發展,同時通過示范項目探索建立和完善行業標準體系,為后續氫能的大規模推廣做好準備。
此外,智慧能源基地項目還將在南海區內建設“工信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氫能與智慧能源產業研究院”,致力將佛山南海打造成為國內外氫能產業的重要集聚地,集聚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日本愛信精工、日本大阪瓦斯韓國斗山、同濟大學能源中心、清華控股、航天科技集團等國內外氫能和智慧能源領域頂尖科研隊伍,打造佛山南海氫能智慧能源產業研發中心,人才與技術交流的中心。
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副會長李小軍對于智慧能源基地落地南海充滿信心,“南海氫能產業基礎好,創新體系全,發展潛力大,配套能力強,在這樣的環境下,沒有理由做不好。”
2月1日下午,南海區政府還與中興新通訊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南海區政府將與中興新通訊、杭州司南股權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司南投資”)合作,計劃投資50億元打造中興新司南科技產業基地,重點推動上游芯片、5G關鍵材料、關鍵器件等產業聚集南海。
為進一步推進5G產業發展,簽約各方將推動設立30億元的司南5G產業基金,圍繞5G產業鏈特別是高端裝備及智能制造、新材料及應用、集成電路等產業,重點投資相關擬落戶南海的項目、企業。此外,還將成立中興新司南科技創新研究院,以創新體系能力培育為基礎,面向新材料、先進芯片設計、高端制造、5G創新行業應用技術平臺等領域,深入展開基礎性理論和前瞻性技術研究,以產致研,以研促產,目標是成為中興新產業布局的重要技術支撐。
佛山市市長朱偉表示,此次南海區政府和中興新通訊、司南投資的合作兼具高度和廣度,希望各方在簽約后加快具體項目對接,佛山、南海將為項目的落地提供土地、科技、人才等全面政策支撐,希望在佛山、南海樹立起一面通訊技術產業發展的旗幟。
“小城成本大城配套”
一流營商環境吸引標桿項目落戶
無論是氫能行業的智慧能源基地還是與中興新通訊的戰略合作,均具有行業引領性,而他們共同選擇落戶南海,很重要的原因是被這里良好的產業配套、營商環境所吸引。
“南海對氫能產業的發展和推廣已經有很長時間,是國內最先針對新能源的應用進行戰略轉型和產業布局的城市之一,同時又是聯合國氫能產業大會的舉辦地,聚集了全國氫能產業最完整的產業鏈條。”作為智慧能源基地簽約代表,中科潤谷資產管理有限公司CEO李新達說,在項目推進過程中,企業深深感受到佛山市、南海區和丹灶鎮各級政府及發改部門有關負責人的專業、敬業和務實,項目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
“我們是在去年的氫能產業大會上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在很短時間內實現了項目的落地。”李新達表示,對于把項目落戶到南海感到很開心,接下來將以南海作為總部基地,全力推動氫能走進千家萬戶。
中興新通訊負責人則表示,佛山、南海擁有雄厚的產業基礎和良好營商環境,對于承接中興新通訊技術項目和深圳外溢資源具有天然優勢。
在當天下午的簽約活動中,顧耀輝對南海營商環境進行了重點推介。他表示,南海吸引眾多優質產業項目落戶,離不開南海多方面優勢。
他介紹,南海地處粵港澳大灣區腹地,是廣佛都市圈的核心區,擁有突出的區位優勢。緊鄰廣州南站,29分鐘可達深圳,40分鐘到達香港,與廣東自貿區的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三地相連,形成了珠三角兩小時自貿區經濟圈。在佛山規劃建設的14條地鐵線路中有11條線路經過南海,其中有9條地鐵與廣州相通。
此外,南海擁有雄厚的制造業基礎,是珠三角乃至全國重要的制造業基地,2020年全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177億元,規上工業總產值6537億元,年產值超200億元的制造業集群達12個,形成了以汽車、有色金屬、平板顯示器為主導的門類齊全的產業體系。目前,全區擁有各類市場主體近38萬戶,其中,工業企業近6萬家,規上工業企業3000多家,隱形冠軍企業109家。
完善的配套服務是南海另一優勢,這里既有國內一線城市的商務與居住服務,又可享受二線城市的高性價比,“小城成本、大城配套”,教育、醫療和文化配套均十分完善。
“南海承接著多項國家級、省級改革試點,擁有強大的政策支持。”顧耀輝表示,目前南海正大力建設廣東省城鄉融合發展改革創新實驗區,8項省級政策支持重磅落地,南海區可直接復制省內其他實驗區已獲批權限,優先復制推廣廣東自貿區改革創新經驗。
近年來,為提高項目落地建設效率,南海大力推進工程建設、招投標領域改革,去年探索性推出“評定分離”等一系列改革舉措,采用“模擬審批”方式推進18個項目加速落地,推動4個項目實現“拿地即開工”。今年,將在更大范圍內推廣應用“模擬審批”“標準地”等改革成果,幫助更多項目實現“拿地即開工”。
在產業政策扶持上,去年南海共向企業發放各類扶持資金達50億元,同時還拿出財政資金設立了產業提升基金、融資風險補償基金、通濟基金等一系列基金,扶持企業發展。今年初,南海重磅發布了“鯤鵬人才計劃”,未來五年將拿出50億元支持人才發展。
“灣區總部”涌現
總部集群為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多種因素疊加,為南海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去年,南海經濟發展在疫情嚴重沖擊下展現出強大韌性,招商引資逆勢攀高,投資額增長46%,全區招商引資實現高位增長,共引入投資額超10億元項目12個,投資總額384億元。
亮麗數據的背后,南海經濟發展還呈現出新的特點:雄厚的制造業基礎和國際化營商環境,正讓南海成為眾多龍頭企業布局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的一個選擇。
1月16日,廣東徐工建機智能制造基地在南海丹灶奠基,作為徐工在江蘇以外最大的一筆投資,這也意味著,佛山南海將作為徐工集團布局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一子。
不僅是徐工,梳理近兩年進駐南海的項目可以發現,越來越多的龍頭企業把南海作為布局粵港澳大灣區的“落腳點”,粵港澳大灣區投資下的“南海總部”現象正在逐漸顯現。
百事食品廣東生產基地同樣是百事公司在華南地區建立的第一家食品工廠,這背后正是百事公司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在華持續投資的又一個里程碑,而在這一重要選址上,百事選擇了南海。
“南海地處珠三角腹地,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樞紐,具有多種產業集群優勢,百事生產基地項目從成立之初就得到了省、市、區各級政府部門的支持。”百事公司大中華區食品業務負責人謝長安表示。
同樣把南海作為進軍大灣區首站的外資項目還有日本米思米自動化精密機械零部件制造項目。去年12月,項目在南海丹灶正式動工,總投資2億美元。該項目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通過落戶南海,為廣東2萬多客戶提供更加便捷優質服務,支持本土先進制造業轉型升級。
除了外資,同樣嗅到南海發展機遇的還有一批優質國內項目。去年8月18日,連續7年入選世界500強榜單的太平洋建設區域總部在南海區正式揭牌。未來幾年太平洋建設將在南海投資100億元,牽手南海打造集“資源、智慧、資本”三位一體的建筑產業鏈平臺,將先進管理模式和技術引進南海,助力城市建設提質升級。“我們看好佛山、南海的產業發展環境、營商氛圍,希望接下來深化溝通,加快推動合作提質升級和項目落地建設。”太平洋建設董事局主席嚴昊說。
而在三龍灣南海片區,虎牙公司則將其項目定位為打造全球研發總部,未來將為該區域吸引全球約3000名高素質技術人才落戶。
同樣選擇把工業互聯網領域的總部落戶在南海的還有騰訊。“騰訊工業互聯網大灣區基地的定位是立足佛山,面向粵港澳大灣區,輻射全球。”騰訊工業互聯網粵港澳大灣區基地負責人、廣東北明數科灣區數字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忻說,依托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全球頂級灣區和世界級制造業中心的雄厚基礎,基地將發揮騰訊作為國際領先的互聯網科技企業的豐富資源和生態優勢,圍繞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迫切需求,為產業鏈跨界融合創新注入強大動能,推動區域經濟和產業集群蓬勃發展。
越來越多的龍頭企業,正在用實際行動向外界展示,南海正成為他們布局粵港澳大灣區的總部基地所在,而隨著這些項目的陸續建設和投產,可以預見,粵港澳大灣區的“南海總部”現象將是新常態,并成為推動南海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重要推動力。
■相關
“兩高四新”產業增加值超千億
完善產業生態鏈推動產業體系互為支撐
隨著一批重磅項目的簽約落地,為南海“兩高四新”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2017年,南海提出構建“兩高四新”現代產業體系,努力推動高技術制造業、高品質服務業、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新型生物醫藥產業、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集聚發展,撐起南海經濟大廈的“四梁八柱”。
經過幾年發展,南海“兩高四新”產業發展導向得到了市場的廣泛認同。統計數據顯示,過去5年南海累計引進超10億元重大產業項目56個,投資額近1500億元。
去年,在疫情影響下,南海從年初開始,就舉行系列重點項目簽約活動,同時圍繞“兩高四新”產業進行大力招商引資,在“兩高四新”多個產業領域成功引進了一批龍頭項目。
比如,在高品質服務業方面,南海就新引進了廣東美麗鄉村壹號股權投資合伙企業等項目。京東智聯云(佛山)數字經濟產業園和京東智聯云大灣區產業運營中心、國內直播龍頭虎牙集團、深圳人人體育集團總部項目等一批項目也在2020年落戶南海,是高品質服務業招商的重要成果。
在新材料產業領域,南海與五礦集團簽署合作協議,圍繞新材料及其關聯產業設立五礦新材料產業基金,重點投資新材料、石墨烯、碳纖維等領域項目,基金規模50億元人民幣,并通過基金帶動項目引入,擬在南海建設石墨烯產業園區;而在新一代生物醫藥產業領域,南海與鐘南山院士為首的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及其產學研主體平臺簽訂合作協議,總投資不低于50億元。
在北京大學王凡教授團隊的新型特異性腫瘤顯像劑產業化項目基礎上,南海引入該產業鏈條上的數字化高性能全環SPECT/CT等3個項目,提供國際領先水平的核醫學分子影像整體解決方案。
“據我們初步統計,全區‘兩高四新’產業實現增加值超千億元,占我們工業增加值超過了30%,產業發展成效非常明顯。更重要的是,在推動‘兩高四新’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搭建了一批科技創新平臺,引進了一批龍頭項目,把整個研發和產業體系逐步建立起來了。”南海區區長顧耀輝總結過去幾年產業發展經驗表示,通過全鏈條打造新的產業生態鏈,從教育培訓、科技研發到示范應用推動產業聚集,南海“兩高四新”產業體系得以不斷完善。不同產業體系之間相互銜接,互為支撐,成為南海“兩高四新”產業發展的重要特點。
高效服務獲點贊
“拿地即開工”成常態
招商引資項目落地后,如何快速開工建設并投產成了重中之重的事情。回顧2020年南海簽約落地的項目可以發現,招商引資接洽談判快、落地快是一大亮點。
徐工與佛山南海之間的洽談被外界津津樂道。去年8月份,徐工開始啟動徐工塔機智能制造基地項目選址考察,僅僅用了70天就簽約落戶佛山。“我們是深刻感受到廣東佛山南海黨委、政府高效的工作效率,親商營商的良好環境以及對企業良好支持。”徐工集團工程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民說。
不僅是徐工,包括百事食品、中海油服石油鉆探關鍵零部件制造項目、佛山(南海)萬洋眾創城、南海平謙國際智慧產業園項目等一批龍頭項目均是實現年內簽約、年內拿地、年內動工,這都充分展示了南海速度與南海效率。
筆者梳理發現,僅僅在去年12月,就有多個項目在南海密集動工建設。其中,12月8日,美國貝里國際集團南新無紡布有限公司增資6700萬美元,其醫用無紡布擴產及升級項目在南海九江奠基;10天后,日本米思米自動化精密機械零部件制造項目在南海丹灶正式動工,項目總投資2億美元,將建設約3萬平方米現代化廠房;在同一天,百事食品廣東生產基地也在丹灶鎮正式開工,該項目首期投資5億元;而在2020年的最后一天,騰龍灣區數據中心項目正式動工建設,該項目計劃總投資額達110億元,全面投產后預計年產值可達百億元,稅收超億元。
在多個重磅項目密集動工建設的同時,多個項目也相繼簽約落戶和在南海開業。2020年12月22日,深圳科技工業園簽約落戶;23日,騰訊工業互聯網粵港澳大灣區基地項目揭牌并正式開業,兩大重磅項目總投資達百億元。
如今,“拿地即開工”的模擬審批制度成為重點招商引資項目落地的重要效率保障。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1月,南海重點項目新開工82個,年度計劃投資額125.77億元,如南海區體育中心項目、蒙娜麗莎特種高性能陶瓷板材綠色化項目、米思米自動化精密機械零部件制造項目先后動工建設;區重點項目新投產22個,年度完成投資26.83億元,如中天藥業中藥現代化產業中心項目、南海樵山文化中心項目、佛山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高爾夫下一代(Golf A8)車型技術改造項目、煲葆寶中央大廚房項目、黑田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項目、廣東駱駝服飾總部等實現竣工投產。
百事公司大中華區食品業務高級副總裁兼總經理謝長就表示,南海地處珠三角腹地,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樞紐,具有多種產業集群優勢,百事生產基地項目從成立之初就得到了省、市、區各級政府部門的支持,“從項目簽約到開工儀式僅用了兩個月時間,讓我們深深感受到‘廣東速度和效率’。”
作者 孫景鋒 李偉禪 林志明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