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沙河鎮羅坑村很是熱鬧。一條全長1.6公里、寬1.7米的游步道,從山腳一直蜿蜒伸向楊仙嶺的主峰,三五成群的游客漫步其中,曬著暖陽欣賞鄉村風光。因為生態好,景色美,吸引許多市民來此開展集體寫生、公司團建等文化活動。再加上豐富多彩的文體項目落地,昔日的偏僻小村逐漸煥發生機,成為搶手的“打卡地”。
抓住“契機” “生機”來了
對于羅坑村黨支部書記吳玉明來說,2016年是個難忘的年份,這一年羅坑迎來新的發展機遇。“2016年,我們村憑借良好的山地條件,承辦了全國山地自行車越野賽,一炮打響之后,接著舉辦了贛粵閩湘四省九市暨環中央蘇區山地自行車邀請賽、江西省全民健身山地車自行車邀請賽等十余項賽事。”
除了來自各地的參賽選手、參賽隊伍,啦啦隊、自行車騎行愛好者,連村里村民的親朋好友都相約來觀賽。為了呈現出最好的村容村貌,村民提前打掃庭院、收拾房屋,比賽期間,不少村民自發加入志愿者服務隊,幫忙引導車輛、維持秩序。一場賽事,能為羅坑村吸引成千上萬的人流量。
在吳玉明看來,“舉辦比賽是村里的大事,辦了這么多場,而且越辦越好,就是因為村民凝聚力強,大家想通過比賽來提高村子的知名度,有了人流量,想改變昔日貧窮面貌就不是難事。”
活絡的村民早已看到商機,平時在水泥廠工作的姚清平,就趁周末得閑在人流量多的地方支起了攤子,賣起了燙皮,“游客多的時候一天能有五六百元的收入呢!”扶貧戶肖小艷,也在家門口出售蔬菜、雞鴨等。
吳玉明說:“舉辦比賽讓我們村有了知名度,借助文體賽事,我們嘗到了發展鄉村旅游的甜頭。如今,我們目標更加明確,通過引進文體項目,做強鄉村旅游項目,帶領村民脫貧致富。”
文化旅游扮靚 鄉村聚人心
從市中心城區驅車去往羅坑村,要走一段323國道,車子一拐,就來到了通村公路上。柏油厚厚地鋪在路面上,創意路牌指向前方,沿途房屋風格統一,外立面大幅彩色圖案引人注目,人文景觀頗有特點。一路秀美鄉村的圖景鋪展開來。
據羅坑村村民回憶,以往要外出務工或趕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土特產常常因為路途遙遠、交通不便賣不了好價錢。自從開始打造羅坑小鎮,村里在區級“大村長”、包村鎮領導和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集合各職能部門力量,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通過改建、新建、擴建方式,打通“大動脈”,暢通了“微循環”,實現了外圍道路鄉鄉通、村村通,內部道路戶戶通。
路修好了只是羅坑蝶變的開始。“環境凈化、道路硬化、通道綠化、鄉村亮化、村莊美化,這才是我們的目標。”羅坑村集中開展清理垃圾、清理河流、溝渠,新建公共廁所,新砌村干道沿線花墻,對沿途房屋進行外立面改造,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相映成趣。
羅坑村民在村委會的帶領下,簽訂“門前三包”責任狀,房前屋后整潔起來,“清潔家庭”評比,“星級文明戶”“文明新風家庭”先進典型的評選,村民自覺參與到環境整治中來。談起變化,村民都說:“路修好了,房子美了,客人絡繹不絕地來,大家都不好意思再邋遢了。”
文體項目領跑 經濟活了
楊仙嶺賽車場上,卡丁車帶著強勁的轟鳴聲躥進賽道,加速、超車、轉彎,游客在山水之間充分感受著速度與激情。賽車場旁,蹦蹦云主題樂園里,孩子們在潔白的“云朵”上蹦蹦跳跳舒展四肢、鍛煉筋骨。村干部黎婷介紹說:“這是全市最大的露天卡丁車賽場,全市首家露天蹦蹦云樂園。”
該村與嘉年華旅游公司合作,聘請專業團隊來運營村里的文化旅游項目。通過統一規劃,閑置的民房、撂荒的土地,變成了射箭文化場、體育文化親子樂園、學生戶外研學基地、員工拓展訓練點,春節期間,該村接待游客13萬人次,營業收入達80萬元。
持續火熱的鄉村旅游還帶動了農副產品的生產和銷售。該村順勢而為,流轉村民土地80畝建成紅薯產業扶貧基地,建成了50畝的蔬菜基地。同時,通過羅坑體育小鎮APP就能線上下單購買本地的特色農產品。
“團建娛樂場、五人制足球場基本每個星期都有公司來搞團建,再加上80畝的紅薯基地、50畝的大棚蔬菜,去年一年村集體收入達到了150萬元!”吳玉明介紹道。
羅坑的鄉村旅游做起來了,想來羅坑投資項目的人也多了起來,旅游公司負責人何啟楠說:“有意向來羅坑投資的,30萬元以上跟體育有關的項目就有十四五個。未來,我們精選好的項目,繼續圍繞體育來打造羅坑文化旅游產業,幫助羅坑實現大發展。”(李璐)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