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務院批準建設的全國三大中韓產業園之一,中韓(惠州)產業園的起步區建設正在加速。4月13日,中韓新興智造產業項目簽約儀式在惠州潼湖生態智慧區管委會舉行。該項目由韓資獨資企業開發建設,計劃總投資額約7.56億元,建成后擬引入不少于20家韓資企業。
前不久,惠州市委書記胡洪在市委十一屆十一次全會上強調,要搶抓“雙區”建設重大機遇,著力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上實現新突破。要建好用好對外開放平臺,搶抓中韓自由貿易協定第二階段談判即將完成的契機,以自貿試驗區標準打造中韓(惠州)產業園。惠州市市長劉吉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搶抓“雙循環”重大機遇,關鍵要在內外并舉、加快轉型上下功夫。要以跨國大企業、開放大平臺直接連通國際,吸引全球高端資源。依托中韓(惠州)產業園,對日韓、歐洲等地精準開展產業鏈招商。
如今,中韓(惠州)產業園起步區已引進74宗產業項目,預計達產產值約910.46億元。美麗的潼湖之畔,一座宜業宜創宜居的智造新城和千億園區正在顯現雛形。
開放新高地 已引進韓資項目7宗
四月的潼湖,水草生長,春意盎然。這個廣東省最大的內陸淡水濕地,吸引大批鷺鳥安家落戶。就在這里附近的中韓(惠州)產業園起步區,也正在聚集國內外大批優質項目。
此次簽約的中韓新興智造產業項目,落戶在中韓(惠州)產業園起步區——潼湖生態智慧區國際合作產業園。該項目由韓資獨資企業天澤(廣東)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及其成立的全資子公司共同開發建設,規劃用地面積約6.3萬平方米,總投資額約7.56億元(含入駐企業設備),計劃引進的規上工業企業年總產值約13億元。
在考察了很多地方后,韓國企業革新支援中心會長、韓國中小企業經營評估院首席代表、天澤(廣東)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禹泰寧選擇把項目放在惠州潼湖。這位在中國生活近30年的韓國企業家說,這里地處粵港澳大灣區,緊鄰廣州、深圳、東莞,區位交通優越,發展空間和前景廣闊。政策支持力度大、政府服務效率高。
韓國企業革新支援中心是服務于韓國中小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和發展的專業服務機構,也是惠州市商務局在韓國的授權招商代表機構,截至2020年11月底共為惠州市引入10家韓資企業,預計兩年內可引入落戶惠州的韓資企業超過50家。
作為一個面向韓國企業的園區,中韓新興智造產業項目建成后,將主要提供多層廠房、定制廠房、研發中試樓、生產企業總部等,擬引進入駐規模以上韓資工業企業(含中韓合資合作企業)不少于20家。
令人關注的是,天澤(廣東)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還擬將國內京東唯一的綜合性跨境電商館——京東韓國國家館遷入中韓新興智造產業項目。
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范區“雙區”建設背景下,該項目對加快中韓(惠州)產業園開放發展、吸引集聚韓國企業落戶惠州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中韓(惠州)產業園起步區對韓招商加速發力,已引進韓資項目7宗,總投資額約29.36億元,預計達產產值約47.5億元。越來越多韓國企業在這里集聚發展。
實際上,早在2017年,國務院就批復同意設立中韓(惠州)產業園,是全國三大中韓產業園之一,被寄望建設成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示范區,中韓對接發展戰略、共建“一帶一路”、深化貿易和投資合作的先行區。而潼湖生態智慧區是中韓(惠州)產業園的核心區和起步區。
仲愷高新區委常委、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潼湖生態智慧區管委會主任邱志彪表示,此次中韓新興智造產業項目簽約落戶,是萬里長征第一步,接下來還有很多工作要推進。期待與企業繼續攜手,實現雙贏、多贏。智慧區將“以產業為基、以項目為王”,一如既往高效做好企業服務工作,推動項目早開工、早建設、早投產,努力將中韓(惠州)產業園起步區打造成為全市乃至全省規劃超前、機制領先、配套完善、運營成熟的標桿性千億級產業園區。
能級再躍升 77宗項目計劃總投資約571億元
中韓新興智造產業項目的簽約,是中韓(惠州)產業園起步區招商選資釋放“引力波”的縮影。憑借緊鄰廣深莞的區位交通優勢和多重政策利好,這里成為大灣區投資創業的熱土。
走進起步區,只見塔吊高高聳立,好似一座鋼鐵森林。在這里,30多個項目正在建設,10多棟建筑已經封頂。
潼湖生態智慧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2021年4月,中韓(惠州)產業園起步區已通過區招商引資聯席會項目77宗(含產業項目74宗,配套項目3宗),計劃總投資約571.16億元,74宗產業項目預計達產產值約910.46億元,預計稅收約33.82億元。目前,總包進場、樁機施工項目31宗,其中已完成封頂項目7宗。
翻開產業招商圖譜可以感受到,這里正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態勢。起步區聚焦新能源電池、高端電子元器件、先進裝備制造、精密模具等主導產業開展集群式精準招商,在引進項目數量、質量、關聯度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數據顯示,目前起步區及智能科技聚集園已供地項目48宗,總投資約355.1億元,達產產值約522.2億元,稅收約21.9億元。其投資強度約為1186萬元/畝,達產產值約1744萬元/畝,稅收貢獻約73萬元/畝,3項核心經濟指標均超過入區標準。
與此同時,所引進企業的“三高”(高技術、高成長、高附加值)特征明顯。在落地的40個工業項目中,母公司主板上市的有2家,科創板、新三板上市6家,有上市計劃的13家。
眼下,總投資3.8億元的大韓無極變速器項目多棟廠房已完成封頂,下半年即可投產。“我們很看好這里的發展前景,希望項目投產后把產品銷往世界各地。”惠州市大韓高新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建國說。
在這里,產業項目建設提速的同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不斷完善。
3月28日,總投資額約3.66億元的中韓(惠州)產業園起步區集中配套項目(二期)動工,將為入駐企業配套建設宿舍樓、地下停車場等設施,計劃2022年12月建成后預計可滿足2500人的生活居住需求。
在這里,立體交通網絡也在加速形成。
目前,河惠莞高速平潭至潼湖段已經通車,在起步區設三和、幸福村、仲愷北服務區3個出入口。莞惠城際、贛深高鐵、深惠城際等多條連接大灣區周邊城市的軌道交通將從潼湖生態智慧區穿過。智慧區還主動融入惠州“豐”字道路交通主框架,共啟動8個批次、42條、總長約58公里的市政道路建設,總投資約84億元,智慧大道和惠橋快線計劃今年上半年基本建成。
在這里,內聯外通的開放格局、項目集聚的發展能級不斷提升,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正在匯聚,宜居宜業宜游優質生活圈的藍圖徐徐展開。
延伸
潼湖生態智慧區在全市率先推出多項改革創新舉措
“臨時施工復函”助項目至少提前60天動工
中韓(惠州)產業園起步區項目落戶建設加速的背后,是惠州潼湖生態智慧區聯合相關部門在全市率先推出“臨時施工復函”建設模式、“取消工業項目施工圖審查”等多項改革創新舉措。智慧區注重在優質服務上做“加法”,在項目報批報建程序上做“減法”,在項目建設進度上提速加速。通過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優化營商環境,這里源源不斷釋放效率動能。
在整體規劃環評方面,2020年10月15日,園區規劃環評許可率先獲省生態環境廳正式批準,進一步簡化建設項目環評程序和內容,2021年3月8日起步區首宗告知承諾制項目通過,標志著環評審批承諾制改革提速。
通過先行先試,潼湖生態智慧區在全市率先實行“臨時施工復函”建設模式。企業摘牌土地后,拿到“臨時施工復函”即可進行基坑開挖、工人生活區搭建等作業,邊作業邊同步辦理報批報建手續,與傳統報批程序對比動工時間至少提前60天,目前已有20多宗項目試行該建設模式。
智慧區還在全市首推“取消工業項目施工圖審查”,不再將施工圖審查作為前置條件,而作為容缺材料,從事前審查轉變成事后監督,大幅度減少工業項目報建周期。
值得一提的是,智慧區創新實施“工業用地建設園區綜合服務設施集中配套”。由每個落戶項目拿出2.5個百分點的公共配套指標(項目公共配套指標由7%縮減為4.5%)在起步區建設園區綜合服務集中配套設施,為入駐企業集中提供員工宿舍、文體設施、公共食堂等公共服務設施、平臺建設與服務等。目前,集中配套一期主體結構全部封頂,已啟動二期建設、計劃建設三期。
此外,智慧區還創新開展臨時用水用電“連片并聯報裝報建”。對中韓(惠州)產業園起步區臨時用水用電進行統籌全盤規劃,最大程度避免了單個項目各自報裝報建以及后期遷改等問題,惠及企業達30多家,為每家企業節約成本超過約10萬元、節約建設時間1個月以上。
“這里的營商環境很有吸引力,辦事服務主動、務實、高效。”落戶起步區的新濤光電項目負責人說,“工作專班建立起企業和政府各個部門之間溝通的橋梁,減少了企業的很多困擾。這里還推行配套優先,先把道路、水、電配齊,讓企業項目開工非常便利,并實施集中配套,為入駐企業集中提供公共服務設施,實現集約用地、集群發展。”
■對話
韓國企業革新支援中心會長、韓國中小企業經營評估院首席代表禹泰寧:
搭建產業平臺帶動韓企在潼湖集聚發展
13日,韓國企業革新支援中心會長、韓國中小企業經營評估院首席代表、天澤(廣東)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禹泰寧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惠州潼湖地處大灣區,是中韓(惠州)產業園的起步區,當地政府服務高效,對韓資企業具有吸引力。中韓新興智造產業項目建成后,將帶動吸引一批韓資企業入駐發展。
南方日報:中韓新興智造產業項目落戶惠州潼湖生態智慧區是基于哪些方面的考慮?
禹泰寧:惠州潼湖緊鄰深圳、東莞、廣州,區位優越、交通便捷。惠州是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發展空間和潛力最大的城市之一。
我來中國已近30年時間,去過很多地方考察調研,感覺南方的環境更好。廣東是中國第一經濟大省,電子信息產業非常發達。在大灣區城市中,廣州、深圳、東莞的土地空間都相對有限,惠州的空間大,氣候宜人,環境優美。而且,惠州是除鹽城、煙臺之外,中國三大中韓產業園城市之一。中韓產業園的發展,國家很重視,給予政策支持。
與惠州潼湖生態智慧區接觸后,感覺政府支持的力度大、速度快、效率高。這次中韓新興智造產業項目從正式談判到簽約,也就兩三個月時間。
南方日報:您為什么想到要投資建設中韓新興智造產業項目,有何規劃和愿景?
禹泰寧:目前我還沒有看到專門針對韓國人來中國創新創業的產業園區。在中國呆了近30年,以我的經驗,很多韓國企業其實很想來中國投資,中國市場是全球最大的市場。但由于語言溝通的障礙和對當地的政策環境、風俗習慣等不太了解,過來買地、建廠房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即使過來投資,很多韓國企業也是租廠房。他們很想要干實事,心愿是自己的產業落地,能夠長期安家,在這里投資就像在自己家一樣。
我們做這個園區項目,就是希望通過我們的服務,讓很多韓國企業集中在一起發展,幫助韓國企業落戶惠州以及發展壯大。這里地處大灣區,又是中韓(惠州)產業園起步區,是中國未來發展的重要區域。未來將集聚很多韓國企業在這里進行生產研發和產品銷售,這是最合適的一個地方。
惠州還是國家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在惠州政府的支持下,我們計劃把很多韓國企業引進來,包括京東韓國國家館擬遷入中韓新興智造產業項目。這是一個綜合性的跨境電商平臺,消費者購物很方便,不需要去韓國就能買到韓國企業的產品,包括化妝品、食品、保健品、日用品等。也可以通過消費帶動韓國企業過來投資生產,進而帶動整個產業鏈發展。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