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王向力 通訊員 單慧芳) 9月3日,由商務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21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北京首鋼園區開展,位于8號館的星璇智能安全帽吸引了眾多參觀者的目光。
“從外觀上看,這頂智能安全帽和普通安全帽沒有什么區別,戴起來也差不多重,功能卻天差地別,它可備‘千里眼’‘順風耳’‘智慧芯’等強大功能,”中建一局一公司總經理助理、信息中心主任牛文杰解答了我們的疑問,原來智能安全帽內部安裝了一枚芯片,為安全帽加上了智慧大腦。
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極為重要,一個小小的疏忽都可能釀成大禍。在傳統的工程建設場景中,要判斷工人是否遵循安全生產規則、是否規范佩戴安全帽,常用的方法是通過管理人員眼睛去“巡邏”。中建一局一公司應用行業首創的創新型傳感網絡技術和定位技術,研發了一款“頂配”智能安全帽。有了這套管理系統的加持,安全帽可以互相轉發信號,形成地下的自組網通信網絡,有效解決了建筑施工期間室內、地下空間信號弱的難點。
“以前工地上班都是班組長在出勤表上畫鉤,現在我們這個智能安全帽與作業人員1對1實名制綁定,它可以作為監控系統的‘眼睛’‘耳朵’,借助于內部芯片,能夠幫助我們精準記錄工人用工狀態,幫助我們精準落實勞務實名制管理。另外,他還能自動探測周邊危險源,主動發出語音提醒佩戴人員注意,起到安全預警作用。”如果在現場遇到突發情況,作業人員可以長按SOS鍵求救,系統平臺會立即收到求救信息,在后臺地圖進行實時顯示求救信息。“我們還可以查看員工佩戴安全帽的行動軌跡,從而實現事前預防、事中報警、事后回溯的施工安全智能化管控。帶著星璇智能安全帽去工地,多大的工地都安全,工友們干活心里更踏實了!”牛文杰介紹。
工人們戴上智能安全帽只是實現智慧工地的第一步,接下來還需要“最強大腦”——智慧工地系統根據芯片傳輸的數據進行系統分析。“通過后臺,我們可以真實掌握勞動力的投入與變化,形成標準化、電子化的施工日志,最主要是系統可通過采集勞動力投入情況、工程量數據,精準分析各勞務隊伍、工種的作業效率,從而幫助公司篩選出一批高品質的產業工人,實現精細化的勞動力計劃和調配管理,達到縮短項目工期的效果。”
截止目前,中建一局一公司已經在40余個項目進行試點使用,投入使用近20000頂智能安全帽,試點項目基本實現全員覆蓋,“智慧建造”助力建筑行業安全發展。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