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智慧城市建設進入全面推進實施階段,建設面向未來的智慧城市,是促進信息化與城鎮化、工業化、現代化同步發展和深度融合的必由之路。地下管線是智慧城市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城市安全高效運行的“生命線”。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推進,交通、環境等壓力持續增加,人口、資源與環境的矛盾凸顯,城市治理面臨諸多風險和挑戰。要科學規劃好地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穩步推進,把城市地下設施的“里子”工程抓好抓實,確保智慧城市建設和城市安全穩定運行;要充分認識地下管線建設的重要意義,正視與發達國家在發展理念、體制機制、科學管理等方面的差距。這樣才能明確目標,積極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做好相關項目對接。
統籌規劃,協同推進。首先要解決市政建設政出多門現象,修路的只管局部排水,暖氣、煤氣、強電入地等則分屬不同部門,沒有統一規劃,無法實現同步施工建設。解決這類問題必須從建設管理體制入手,建立城市規劃建設工程指揮機構,把城市規劃、市政建設、地下管線配套納入指揮機構統一進行,做到區域規劃與道路配套同步考慮,路網與管網同步設計,管網建設資金統一調配,道路管網建設同步進行。只有統一起來,才能把地下管線規劃好、建設好、維護好。
開放共享,安全可控。近些年一些城市有先修路后做管網的現象,在剛剛完成不久的路面上開槽布管,不僅影響市民出行,而且造成資源浪費。要堅持集約、共享、開放的建設理念,整合信息資源,推進信息共享和數據開放,提升城市運行效能;要堅持網絡安全和信息化一體兩翼協調發展,不斷完善城市網絡安全保障體系,確保智慧城市建設可管可控;要發揮政府引導作用,統籌推進智慧城市建設,避免盲目建設、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凝聚合力,共同推進智慧城市建設。要解決好管網建設滯后問題,實現路網同步建設。
以人為本,需求導向。突出為民、便民、惠民,深化信息化應用,讓民眾充分享受智慧城市建設成果。以解決城市發展的重大問題為導向,充分挖掘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突出重點,以點帶面,分步實施,逐步深入。要解決好老舊管線保障不足問題,加快擴容改造步伐。隨著遷居城市的人口越來越多,城市人口密度越來越高,城市規模也在不斷擴張。為解決土地資源緊張問題,許多城市把舊城改造作為城市擴容的重要途徑,但在舊城改造項目建設中,部分城市往往忽略對地下管線的同步改造,地上改造完成了,地下管線保障能力不足的問題也隨之顯現。因此,應從兩個方面解決好地下管線擴容改造問題。首先,各城市在編制舊城改造規劃時,要同步評估原有地下管線的保障能力,做到地上地下同步規劃改造。其次,對于已完成的舊城改造項目,要對地下管線現狀及承載能力進行一次全面評估,該擴容的要擴容,該升級的要升級。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好地下管線保障能力與城市建設不相適應的問題。
創新引領,綠色發展。實施“互聯網+”行動,加快培育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氛圍。堅持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深入推進信息技術應用,支撐美麗城市建設。嘗試設立專門的營運公司,由政府授權進行市場化運作,負責城市地下管線系統的建設、維護、使用等,并鼓勵各種資本進入。城市的地下管線,由于歷史欠賬多,管網少且老化嚴重。在加快地下管線建設的同時,要通過加強對地下管線的普查,建立健全地下管線和檔案信息共享機制。嚴格規劃許可和掘路審批。加強各部門各單位的協調,對馬路開挖進行統一管理,杜絕計劃外的道路和管線隨意施工。加強城市地下污水管網配套建設,做到道路修到哪里,污水管網的接駁工作就跟到哪里,避免日后重復施工對道路造成頻繁的“開膛破肚”,也減少污水對城市環境和內河的污染。建立地下管線數字化管理平臺。對全市管網進行全面普查,掌握各類數據,納入數字化管理平臺信息庫,建立情況收集、處理、反饋信息系統,實行精細化管理,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
總之,智慧城市建設要不斷優化信息化發展環境,保障城市安全高效運行,為新城建奠定堅實基礎。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