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困,叫困羈于山;有一種變,叫山鄉巨變。今年,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回望脫貧攻堅的奮斗歷程,自然資源部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目標,抓住政策扶貧、對口扶貧兩條主線,不斷完善自然資源政策措施,大力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貢獻了自然資源系統力量。
自然資源政策助推精準脫貧
“現在自來水通到家,不用再看天喝水了。”前不久,廣西壯族自治區巴馬瑤族自治縣東山鄉村民蘭國峰邊說邊擰開水龍頭,潔凈的水嘩啦啦流出來。
有著“世界長壽之鄉”美名的巴馬位于大石山區,曾經“窮根”深種。近年來,自然資源部通過“定點幫、政策扶”相結合,積極探索自然資源精準扶貧模式,推動巴馬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批批扶貧第一書記、工作隊員,一茬接一茬地幫助貧困村制定扶貧規劃,申請修路、引水的資金,開展易地扶貧搬遷,發展種養產業,讓巴馬走上了生態致富之路。
像巴馬這樣的脫貧故事在自然資源部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過程中不斷上演,匯聚成脫貧攻堅的“自然資源答卷”。在這場波瀾壯闊的減貧實踐中,自然資源部立足貧困地區特殊的資源環境稟賦,大力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探索形成特殊政策支持思路,為脫貧攻堅打下堅實基礎。
自然資源部抓住規劃這個“龍頭”,指導各地合理優化國土空間布局,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尤其是支持貧困地區通過編制“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優化村莊布局,推動農村產業發展,改善人居環境。
為精確配置土地資源,助力精準脫貧,在用地計劃方面,自然資源部改革土地利用計劃管理方式,以真實有效的項目落地作為資源配置依據,堅持計劃指標跟著項目走,既算“增量”賬,又算“存量”賬,統籌安排新增和存量建設用地。每年為全國832個貧困縣分別安排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600畝,并明確深度貧困地區用地計劃指標不足的可預支使用。
在用地審批方面,對深度貧困地區,自然資源部在建設用地審批方面實施特殊通道政策,并按照“放管服”改革不斷優化服務,確保重大項目依法依規及時落地。在保障脫貧攻堅用地的同時,堅守底線,督促指導地方在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和耕地紅線、堅持節約集約用地和依法維護群眾利益的前提下,用足用好土地扶貧政策,防止違法違規用地。
2020年,自然資源部在深入調研基礎上,針對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住房不動產登記難點、堵點,先后出臺兩個文件指導地方依法設置綠色通道,統一組織集中辦理,建立清單,掛賬管理;明確完善項目規劃、用地等手續要求,督促地方主動服務、特事特辦,創造條件辦理登記,確保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住房不動產登記今年6月底前完成,保障搬遷群眾合法權益。截至目前,已完成243.44萬套搬遷戶安置住房不動產登記。
守護綠水青山,換來了金山銀山。在生態退耕方面,自然資源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2020年下達退耕還林還草規模766.215萬畝,既直接增加了退耕農戶收入,又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在生態保護修復方面,指導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所在省份實施了21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中央財政累計下達基礎獎補資金420億元;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時,也適度向貧困地區、革命老區和邊疆地區傾斜。
增減掛鉤為脫貧攻堅換來真金白銀
得益于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的創新應用,湖南省的脫貧攻堅獲得了真金白銀。2015年~2020年,湖南省51個貧困縣累計流轉增減掛鉤節余指標11.9萬畝,獲得收益247億元,成為搬遷農民新居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扶貧產業發展的資金來源。
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自2016年起,允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國家和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開展易地扶貧搬遷的貧困老區,將增減掛鉤節余指標在省域范圍內流轉使用。政策實施以來,22個省份累計流轉收益超過2600億元。
2018年以來,允許“三區三州”及其他深度貧困縣增減掛鉤節余指標由國家統籌跨省域調劑使用,為貧困地區提供了超過千億元的真金白銀。廣東、浙江、江蘇、天津、山東、福建、上海、北京等地,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落實東西部扶貧協作任務,為全國統籌實施增減掛鉤政策,推進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定點幫扶攻克深度貧困堡壘
“過去村里窮臟亂差,外村姑娘都不愿嫁進來。”在地處海南島中部的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黎母山鎮保蕊村,村民們談笑著感慨今昔對比。如今村里水、電、路通了,環境美了,產業多了,村里的大齡單身男士也少了?,F在,村民們發展產業的積極性越來越高,全縣已建成特色產業項目402個,日子越過越有奔頭。截至去年年底,瓊中44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2.39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瓊中的脫貧歷程是定點扶貧工作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自然資源部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脫貧攻堅決策部署,從政策、項目、產業等多個方面給予部6個定點扶貧縣大力扶持,幫助烏蒙山片區貧困縣協調解決問題,全力支持攻克深度貧困堡壘。
在定點扶貧方面,自然資源部加大精準幫扶力度,超額完成《中央單位定點扶貧責任書(2020年)》各項指標。為6個定點扶貧縣加強項目資金投入,支持15個產業扶貧項目落地,幫助引進企業4家,扶持農村合作社44家,發展起種植養殖業、休閑旅游業等扶貧產業,帶動2293名貧困人口脫貧。同時,自然資源部加強智力扶持,培訓基層干部和技術人員3329人;開展黨建扶貧,與12個貧困村黨支部結對共建,幫扶貧困戶57戶,資助貧困學生24名。此外,還大力開展消費扶貧,動員全系統直接購買和幫助銷售價值約2295萬元的定點扶貧縣農產品。
自然資源部牽頭聯系烏蒙山片區脫貧攻堅工作。2020年,部克服疫情影響,采取電話訪談、書面調研、實地調研座談相結合的方式,以片區12個掛牌督戰縣為重點,摸清脫貧攻堅突出問題和需求,協調有關部門提出50多項答復意見。此外,通過召開烏蒙山片區部際聯系視頻會議,針對片區需求,協調有關部委予以解決,通過不懈努力推進了當地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
專業技能為群眾保安全謀發展
去年5月12日,在黑龍江省海倫市前進鎮一處農田里,機聲轟鳴。隨著打井機械的不斷作業,泉水噴涌而出。這個成井深度180米、出水量達30~50噸/小時的水井,可解決5000人安全飲水問題。這是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為服務海倫脫貧攻堅實施的飲水示范工程。
2020年,自然資源部主動發揮地質科技優勢,實施地質調查專項扶貧,查明貧困地區資源環境稟賦,完成40批次56項地質調查扶貧成果移交。同時,聚焦貧困地區安全飲水問題,實施找水打井100多口,建設安全飲水示范井46處,解決8萬多人安全飲水問題。
安居樂業,安居在前。為保障貧困地區群眾的居住安全,自然資源部加強地質災害防治,指導貧困地區所在14個省份受威脅群眾1.7萬戶5.5萬人易地搬遷,治理地質災害隱患2270處,并在地災易發區部署建成1.9萬處群專結合監測預警點。
為助力貧困地區打造特色產業,謀劃長遠發展,自然資源部組織開展農業地質調查,圈定富硒土地資源等。近年來,指導了江西贛州339處富硒產業基地建設,服務黑龍江海倫規劃建設富硒水稻示范基地,圈定海南瓊中富硒土壤71.5萬畝。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放眼未來,自然資源部將積極構建國土空間規劃新格局,大力探索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好政策、新路徑,久久為功、一以貫之,將鄉村振興美好藍圖化為生動實踐、鮮活現實。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