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3日,冬日暖陽柔和地揮灑在贛西新興工業城市——江西新余,經過中建市政3000多名建設者1300多個日日夜夜的揮汗如雨,工程投資38.3億元,長達57公里,新余復市以來投資最大的民生工程——新余環城路“畫圓”通車。
環城路是新余市“十三五”標志性項目,是新余人民幾十年的夢想。雄關漫漫真如鐵,2017年7月,中建市政環城路項目部的建設者們來到這里,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智慧和勇氣,重塑新余交通版圖,為新余畫上“一小時經濟圈”和“半小時交通圈”。
攻堅克難 給山體搭“骨骼”
新余環城路項目總里程為57 Km,投入資金約38.3億元,按照一級公路雙向四車道標準建設,路基寬25.5米,設計時速60公里/小時。施工涉及路基路面、橋梁隧道、房建機電等,沿路有341道通涵、24座橋梁、3條隧道,2次跨越袁河,需要面對溶巖地質、煤系地層、采空區、破碎帶、淺埋偏壓、密集沖溝等復雜多變的地質條件。
“上天容易入地難”,隧道工程是項目的重難點工程。花鼓山隧道穿越煤系地層,上方有因曾經采煤留下的礦道,俗稱采空區,經第三方檢測鑒定為“低瓦斯隧道”,容易造成塌方、冒頂。對此,施工隊采用一種新型工法——山嶺隧道穿越采空區施工工法。即對隧道的掌子面進行封閉,埋入螺紋鋼筋,往里面注入一種新型的混凝土——泡沫新型混凝土,形成一個沿隧道縱向的“人造梁”,這樣,相當于給“骨質疏松”的山體搭建強健的“骨骼”,足以保證隧道開挖過程中掌子面及其周邊圍巖的穩定。
項目最長的隧道——王主山隧道也曾多次“查漏補缺”。在王主山隧道進洞口處,施工隊遭遇淺埋偏壓、斷層、破碎帶等不良地質,處理不當,容易產生山體滑移、塌方、冒頂等。怎么辦?
“石變我變”——那就給隧道兩側“修圍墻”平衡壓力,在隧道上方搭“棚子”支撐洞體!在項目部技術人員的堅持下,最終,一道道難題迎刃而解。
花鼓山隧道、漢泉隧道、王主山隧道陸續順利貫通,針對隧道施工的《巖溶隧道塌腔體處理施工工法》等4項工法獲得江西省省級工法。
銳意創新 給河床穿“靴子”
既給山體搭“骨骼”,也要給河床穿“靴子”。環城路項目花田袁河大橋是項目24座橋梁中最早開工的一座橋,由于近年來新余當地沙場經常在袁河上從事采砂作業,導致河床表面無覆蓋層,河床巖層裸露。水中墩樁基沖孔過程中,護筒底部經常出現泥漿外漏、護筒偏位,無法保證樁基順利成孔。為解決泥漿外漏,施工隊向護筒內回填粘土、水泥,但都無法起到長期有效的止漏效果。
老百姓的期待不能打折扣,這是項目部必須遵守的底線,如何讓鋼護筒在河床上生根?這讓環城路項目黨支部書記、項目執行經理周永新徹夜難眠。為此,項目部邀請相關專家多次組織樁基鋼護筒生根方案研討會,最終決定對常規鋼護筒施工工藝進行改良,加大鉆頭尺寸,改進鋼護筒封底方法。采用無鋼護筒超前引孔,利用超前引孔孔壁作為水下封底混凝土模板,向鋼護筒內澆筑水下混凝土固定止水的方法,相當于給大橋的樁基穿上防水的“鋼靴子”,這樣一來,鋼護筒才在裸巖河床上真正“生根”。這項《水下裸巖河床樁基鋼護筒埋設施工關鍵技術》榮獲江西省省級工法。
細心呵護 給600余顆樟樹搬“新家”
新余是江西首個國家森林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全國造林綠化十佳城市。環城路項目既與下村工業平臺、袁河經開區等工業園區相連,又穿越羅坊、歐里、馬洪、觀巢等農業鄉鎮。在環城路開工建設的四年多時間里,建設者既在改造自然,又在盡全力保護自然、守護自然。盡量減少對當地居民生活、生產的影響,盡量減少占用建筑面積的植被,及時恢復沿線的水系、路系、植被,不留下“傷疤”,對于影響施工的直徑8公分以上的樟樹進行就近移栽。
在環城路下村千秋嶺路段,數十棵“理完發”的樟樹“搬”到了樟樹林中,和原有的樟樹融為一體。站在遠處看,冬日暖陽下,郁郁蔥蔥的樟樹林和平直寬闊的環城路相映成輝。這些移栽的樟樹大多有20年以上的樹齡,最大的一顆直徑近50厘米。為盡可能提高樟樹的存活率,施工人員對每棵“搬家”的樟樹做好保護措施,如修剪枝干,以減少水分蒸發,如果到一定時間沒有長芽,就給樹“打點滴”,進行補種。據統計,自2017年9月,環城路項目開工建設以來,共移栽樟樹600余棵,移栽成活率達95%。
關山萬千重,山高人為峰。在建設這條集新余工程投資最大、籌備耗時最短、所經路徑最長、建設等級最高、輻射范圍最廣的“五個之最”的背后,中建市政共完成省部級工法9項,實用新型專利10項、發明專利2項,國家級QC成果獎4項,計算機軟件著作2項。項目部被中國質量協會授予質量信得過班組,多次收到新余市政府、市質檢辦、市交通局、市治欠辦的表揚信,先后被評為“江西省工人先鋒號”、“中建集團示范黨支部”、中國建筑“青年文明號”等。(陳玉霞 劉國偉)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