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裝電梯、道路修復鋪裝、修建街心小公園......在越秀區老街道洪橋街的三眼井社區和洪慶坊社區,老舊小區改造工程獲得了居民的歡心,居住環境變美麗了,小區的基礎設施也更完善、更實用,居民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明顯提升,心里不知有多開心。
之所以讓居民感到如此舒心,是因為在洪橋街的老舊社區改造項目中,“改不改”“改什么”“怎么改”,全部聽取居民的意見,住建部門為居民提供改造“菜單”,群眾缺什么,老舊社區改造就補什么,洪橋街老舊社區改造中為廣州老舊社區改造帶來了新方向,“共建共治共享”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發揮最大效能,小區顏值煥然一新,居民也得到了最大滿足,自然幸福感滿滿上升。
老社區面貌煥新,公共設施細微處見貼心
平整的道路,整潔的房屋外立面,綠蔥蔥的參天大樹,如今走進洪橋街三眼井社區,環境之優美,設施布置之巧妙,讓人不自覺中也放慢了腳步,細細觀察社區舊改后的“不一樣”。
在社區里,原來因為街心樹木過于密集,造成空間感的緊迫,于是通過移植樹木,將街道的空間擴開,并且融入“海綿城市理念”,重新鋪裝透水磚,社區頓時變得既寬敞又平整。同時,通過推進房屋建筑修繕、實施立面整飾、“三線”整治,將原來在高空亂雜的線路重新梳理和修飾,實現環境美化和景觀優化,營造干凈舒適的人居環境。在改造中,還處處體現設計師和工程人員對細節的追求和把關,就連空調機罩、樹池都在細節上注重顏色、形狀、材質和周圍環境的和諧,既不會造成突兀感,也非常實用地兼顧后期維護,考慮周到。
當記者來到社區的街心小公園,看到這里綠樹環繞,宮粉紫荊迎風綻放,恍如走進了公園的某個角落里。“我每天都帶著小孫子來這里休憩,小孫子喜歡在大樹下跑,看到花朵落下,還會撿起來聞聞香氣。”居民劉叔說,他是居住在旁邊的社區,但最近三眼井社區改造實在太漂亮了,他們一家也被吸引過來,喜歡到這里散步,小孫子也喜歡在這里游玩。
不少居民都表示,社區在這輪改造后,不僅變得更美、更干凈了,而且很多基礎設施都得到了明顯改善,居住更舒適了!“原來街心公園那里是只有樓梯,如果遇到殘疾人和老人家坐著輪椅車,就無法上去了,后來居民提出了修改意見,經過改造,現在增添了無障礙設施,設置了斜坡通道,輪椅車也能方便進出了。”居民劉叔舉著大拇指點贊說,除了這些小細節,街道路面和樓宇樓道里還有很多貼心的小改變,移坡道、加扶手、減少臺階和高差,環境設施更適合“一老一小”,處處為居民著想。
加裝電梯贏得民心,“一站式”服務推動高效又實在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在走訪三眼井社區時還留意到,這里雖然是9層居住樓宇為主,但不少樓宇都已經加裝了電梯,而且加裝電梯設施設計精巧,美觀實用,和社區環境融為一體,成為了該社區舊改的一大亮點。
“審批很順利,政策也很充分,從籌建到驗收,幾個月就完成了!”社區居民劉叔對記者說,當時社區居民都提出了加裝電梯的想法,得到了住建部門和規劃部門的大力支持,從征集業主意見、報建和驗收,整個過程都很順暢,“看到我們這棟樓這么順利,很快其他幾棟樓宇也同步推進,成片加裝了電梯。”劉叔說,有了電梯后,大家上下樓不知多方便了,特別是老人家,提供了很大便利,生活質量大大提升,大家都很開心!
事實上,老舊小區改造和舊樓加裝電梯工作,一直擺在了廣州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2018-2021年連續四年列為作為政府民生實事來抓。廣州市住建部門在謀劃老舊小區改造時,改造方案同步考慮樓棟加裝電梯需求,在制定改造方案時提前對樓宇管線、用電容量進行摸查,預留加裝電梯空間,與改造同步加裝電梯或改造后加裝電梯降低成本。
同時,廣州重新修訂并出臺《廣州市既有住宅增設電梯辦法》和《廣州市既有住宅增設電梯技術規程》,在全國率先提出經“雙三分之二”同意可申報加裝電梯的基本條件,破解了全體業主同意的過嚴條件,最大限度為舊樓加裝電梯工作釋放了政策空間。
“把每部電梯需要解決好的問題全部集中在一起,實行‘統一規劃、統一申請、統一批復’的模式,通過各個職能部門聯動,縮短辦理鏈條。”相關負責人說,有了“一站式”服務模式,取消用地審批環節,壓縮加裝電梯規劃許可審批時限,最快可實現5個工作日內核發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從籌建到驗收耗時最快4個月。
記者了解到,有了洪橋街老舊社區改造的經驗啟發,政府出資更新改造了社區水、電、氣、路、消防、排污、環衛、通信等公共服務設施,人居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同時也促使居民更加積極踴躍的參與的電梯加裝和社區自治中。
老舊社區改造煥發文化傳承和歷史底蘊
一直以來,廣州老舊社區改造,除了“看得見”的環境改善,還有老街道老社區“感覺到”的文化傳承和歷史底蘊。在洪橋街老舊社區改造中,廣州市住建部門在改善居住環境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挖掘洪橋悠久的歷史,讓更多居民了解洪橋街的“貢院文化”、“客家文化”,增加了居民歸屬感和認同感,同時也讓更多市民游客認識到了洪橋街,提升了洪橋街的美譽度。
在改造過程中,市住建部門聯合廣州市美術學院等單位,策劃成立“尋坊黌橋——洪橋街藝術介入微改造工作坊”,以藝術、設計、美育作為社區文化發展創新的起點,通過多樣化、多載體的藝術行動和設計作品,推動居民到參與到社區環境優化美化和社區治理中來。
“通過浮雕墻、主題公園等多種方式講述街名巷名社區名的來歷、呈現歷史典故、人物故事。”市住建局環境城市環境建設管理處相關負責人說,延續文化,堅持文化傳承,喚醒文化活力,這是在老舊社區改造中的“精神靈魂”所在,在老舊社區中煥發新貌的同時,也保留街道社區的歷史文化和傳統文明,通過特色文化路徑,串聯沿線節點景觀,增強歷史文化顯示度,讓老舊社區在升級改造中,也能打造成新的文旅景觀點和文化聚焦點。
市住建部門:繼續回應群眾關切,順應群眾期盼,提升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工作
洪橋街老舊社區改造項目目前已經完工,項目竣工移交街道后,下一步將由一家專業公司開展智慧社區建設和跟進項目后續管養工作。洪橋街也成為了廣州市老舊小區改造的一大亮點,為城市更新和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帶來了眾多經驗和實戰案例。
其中,補短板,堅持問題導向,回應群眾關切,順應群眾期盼,被視為洪橋街老舊社區改造中最關鍵所在,也是構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的最大體現。記者了解到,在改造前和進行中,洪橋街道、三眼井社區居委組織轄內居民街坊、設計單位多次召開老舊社區改造自治議事會。通過召開居民議事會的方式,設計師向居民講解社區改造的目的,通過發放改造居民調研問卷,真切了解居民對社區改造服務的真實需求及收集居民的建議和意見,融于改造方案中。
“充分運用‘共同締造’理念,發揮社區共建共治共享協調委員會的作用,搭建居民議事平臺,在設計方案、施工建設、驗收管養等全過程充分聽取居民意愿。”洪橋街道辦事處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更充分收集民意,街道還開設微改造專欄,及時發布各類告知書、溫馨提示和施工進展,最大限度爭取居民的理解和支持。
在洪橋街老舊社區改造中,正是實現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讓共建過程更加和諧,共建成果更加持續。“突出公共服務,真正將項目落地于服務群眾,設立一系列惠民、利民設施。”廣州市住建部門負責人表示,以洪橋街老舊社區改造作為經驗,下一步在全市老舊社區改造中,及時感知居民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按照打造“十五分鐘優質生活服務圈”的要求,充分挖掘和利用公有物業,增強公共文化體育休閑供給能力,提升社區的公共服務能力,打造智慧社區、品質社區,努力滿足社區居民生活需求,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切實增強居民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記者全杰、蘇韻樺)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