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將保留濱水空間內有歷史價值的工業遺存、漕運設施、古樹名木等,對保留設施進行活化利用,形成濱水地區可識別的地標。針對傳統中軸線,本市將重點保護包括南護城河永定門橋、龍須溝天橋等在內的“七橋七水”節點。昨天,記者從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獲悉,本市正在組織編制《北京市河道規劃設計導則》,并就征求意見稿進行公示,公開征求意見,時間為4月9日至5月8日。公眾可登錄市政府網站、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網站提出您的意見建議。
自然蜿蜒
河道不再“直來直往”
筆直的河道、硬質的護坡……城市中的河流給不少人留下了“直來直往”的刻板印象,給人與自然疏離之感。此次導則提出,平原建設區河道平面形態宜根據城市公共開放空間設計需要,在河道綠化控制線內,適度調整河道岸線形態,營造自然蜿蜒的河流走向,與沿線景觀生態空間相得益彰。
宜彎則彎、宜寬則寬,簡單的8個字背后,是傳統治河觀念的深刻轉變。
導則提出,山區河道也應盡量維持天然河道面貌,河道斷面應利用原有地形,以自然生態形式為主,減少人為干擾,保護原有生態系統。另外,河道灘地可考慮布置不影響行洪安全的親民設施,如慢行系統、體育文化設施等。
為了構建生物多樣的河道生境,導則提出,河道宜維持自然護坡,使用生態護岸材料和植被護坡,防止岸坡水土流失,建設“可呼吸”的生態護岸,逐步對現有不透水的硬質護坡進行生態化改造。既有硬質擋墻或護坡生態改造措施應因地制宜,采用透水、植生材料進行改造,恢復岸坡的生態功能。
傳承文脈
逐步恢復歷史水系
古三里河是前門地區傳統城市肌理、斜街、南北向胡同、東西向四合院形成之源,是北京歷史水系和前門歷史文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風貌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通過保護整治規劃,系統修復后的三里河,再現了“水穿街巷、庭院人家”景觀。“六海映日月、八水繞京華”,保護古今輝映的水城格局是河道規劃設計的重要目標之一。
導則提出,逐步恢復歷史水系,利用歷史水系和濱水空間勾勒清晰可辨的歷代城址格局,展現歷史盛期水系格局和景觀特色形成的宜人景觀,為市民提供有歷史感和文化魅力的濱水開敞空間。具體來看,在歷史文化地區,恢復保護價值高的濱水歷史建筑及所在地區的風貌和城市肌理。在濱水地區新建、擴建、改建建筑時,應當在高度、體量、色彩等方面與歷史文化風貌相協調。
同時,保留濱水空間內有歷史價值的工業遺存、漕運設施、古樹名木等,對保留設施進行活化利用,形成濱水地區可識別的地標。例如針對傳統中軸線重點保護“七橋七水”節點,包括南護城河永定門橋、龍須溝天橋等。
以水系為紐帶,以濱水歷史遺存為依托,還可以建設濱水文化探訪路徑,如大運河、西山永定河、皇家園林水系等,展示沿線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漕運文化。
慢行優先
構建完整親水廊道
一邊是風景宜人的河流景觀,一邊卻是車水馬龍的城市主干道,高等級的城市道路割裂了濱水空間,也讓渴望親近水域的人們望而卻步。為此,導則提到,建設慢行優先的濱水交通系統,沿河方向城市道路宜在河道綠化控制線外設置,且道路等級應不高于城市支路。對于現狀緊鄰濱水空間的高等級市政道路,可通過降低道路等級,減少機動車道數量等方式降低對人們前往濱水空間的阻隔。緊鄰河道的市政道路應為行人和自行車提供良好的出行環境,可結合濱水綠帶空間統籌設置人行道。
導則對濱河慢行系統的連續貫通提出具體要求。在濱水空間形成連續的濱水慢行網絡,慢行空間宜將漫步道、跑步道、騎行道分道設置,漫步道寬度宜大于1.8米,跑步道宜大于2米,組合設置宜大于4米,騎行道宜單獨設置,寬度不小于2米。
為了打通步行斷點,導則提出,在橋梁、閘、壩等設施應保證濱水步行通道的貫通,步行通道因橋梁、閘壩等局部節點形成阻斷的,可通過棧道、下沉通道等方式滿足步行通道的連續性。
值得關注的是,針對北京河道豐枯變化大的特點,導則以豐草河為例給出改造示例,將河道局部斷面形式進行改造后,豐水期不影響排洪,枯水期露出可作為親水活動空間使用。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