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昌盛園社區21個小院的圍墻全部被打開,住戶許順新感受到的是“瞅哪兒都痛快”,街道工委則謀劃著“引進一家愿意干、能干好的物業”。
“小物業”牽動“大民生”。2020年5月1日,《北京市物業管理條例》正式實施,物業管理明確被納入社區治理體系。一年以來,全市各個街道累計成立約5600個物管會、近2000個業委會,業委會(物管會)組建率從11.9%增加至90.1%,黨組織覆蓋率由25.2%增加到98.1%,黨建引領下協商共治的社區治理體系初步形成。
新環境 小區整合后將迎大物業
4月26日上午10點30分,昌盛園一區16號樓邊,一場棋局在兩位老伙伴間進行著。“過去,這里全被圍墻圈著,門口寫著一行字:非本院車輛、人員禁止入內。”許順新回憶。
位于昌平區城南街道的昌盛園社區,是一個大型連片式老舊小區,21個小院、40棟住宅樓內,住著2341戶居民。由于分期開發、產權分散等歷史原因,昌盛園社區漸漸成為一個圍墻林立、違建遍地、停車混亂、居民投訴多的“老大難”社區。
“從1997年建成,昌盛園這名字喊了20多年,人心卻很渙散。”城南街道工委書記李建忠說,2020年7月,街道將昌盛園定為物業提升的試點小區,“這里矛盾最集中,它能干好,所有老舊小區都能干好。”
怎么干?《北京市物業管理條例》給出法律依據。條例第十七條明確,像昌盛園社區這樣已劃分物業管理區域的住宅小區,可結合實際需要,征求業主意見后重新確定物業管理區域。“實地摸排后,我們決定從根兒上入手,‘21合1’,在黨建引領下將21個小院整合為一個物業管理區域,再引進統一大物業。”李建忠說。
在征得居民同意后,僅用61天,多年的圍墻和違建被拆除,騰出的約2萬平方米公共空間將用于建設健身步道、景觀廊架、兒童活動場等。“大伙兒就等著物業公司早點進來。”許順新帶著期盼。
從繞圈找車位到停車有秩序,從失管棄管到維修不再難,從垃圾成山到綠地回歸,隨著《北京市物業管理條例》實施,眾多居民切身體會到了社區治理的變化。經統計,一年以來,本市物業服務覆蓋率已由64.1%增加至93.7%,黨組織覆蓋率則由25.2%增加到98.1%。
新角色 物管會破解多年難題
“這個快遞送錯了,應該是1號樓的,結果送到我這兒了。”
“好的,張叔,我馬上安排人去取。”
這段對話,發生在紫金長安社區11號樓業主和他的“物業管家”之間。“社區17棟樓,每棟都有專屬‘管家’。”物管會委員高世明說。
對于紫金長安社區的2285戶居民來說,物管會委員和“物業管家”,都是過去一年來出現的新角色。“紫金長安雖不是2000年前建成的老舊小區,居民對物業類問題的訴求卻很多。”社區居委會副主任史玉良說,2020年10月,紫金長安社區物管會成立,破解的第一個難題,就是規范小區廣告公共收益賬目。“15年來,小區廣告公共收益總額超千萬,有居民反映存在賬目不清、資金使用不規范的問題。社區黨委和物管會一起約談物業公司,正著手引入第三方審議賬目。”
為賦予社區治理新動能,“四民工作法”也被引入紫金長安社區,即設立民情驛站、依托民情專員、完善民情專線、記好民情日志。為配合民情驛站“接訴即辦”,今年3月,專屬“物業管家”全新上線上崗,一人對一樓,零距離傾聽訴求。
物管會,這個由《北京市物業管理條例》提出的解決方案,為那些難以成立業委會的社區提供了新選擇,這成為首都社會治理的一次創新。數據顯示,一年以來,全市累計成立約5600個物管會、近2000個業委會。
“新組建的物管會和業委會,在老舊小區改造、選聘物業公司、物業費調整等方面都發揮了積極作用,小區共同事項‘有人管’了,這也說明了基層治理的重要性。”北京市住建委二級巡視員趙成說。
新方向 從“有人管”到“管得好”
15個鎮街,8個第三方機構,85名專業人員,新成立業委會253個。這是大興區住建委副主任李寶全筆記本里的最新數據。“只有規范高效地組建業委會,才能促使小區物業管理從‘有形覆蓋’到‘有效覆蓋’”。
在通州區玉橋街道,云集了政府主管部門、人大代表、服務企業、社區、居民代表等多方的物業服務聯席會已成為一項固定制度,目的就是搭建起各方共商的服務平臺,提升社區治理水平。
從修無定法到守矩得法,只是第一步。業委會、物管會組建起來后,如何更好建章立制、履職盡責,督促物業服務質量的提升,讓居民訴求有回音?引入物業公司后,“管家”如何依合同辦事,從“接訴即辦”轉為“未訴先辦”?社區居民如何建立自治意識?這都是下一步要解決的更深層次機制問題。
“條例實施第一年,我們實現了從‘無人管’到‘有人管’,今后要著眼于從‘有人管’到‘管得好’。”趙成坦言,物業管理工作非一日之功,也非三年之功,長效機制的建立必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記者 趙瑩瑩)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