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成人久久77-亚洲国产成人久久99精品-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hezyo-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动漫-人妖hd-人妖ts在线

中華建筑報網
首頁>城鎮建設> 正文

北京出臺25項措施 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

2021-06-10 10:38:38來源:人民網作者:池夢蕊責任編輯:黃靜

  日前,《北京市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正式印發。這是北京市結合自身特點制定的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率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有力改革舉措和重要制度保障,對于推動城鄉資源要素自由流動,公共資源合理配置,構建和諧共生的城鄉關系,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發展格局具有重要作用。

  據了解,《若干措施》緊密銜接“十四五”規劃及農業農村等相關領域重要文件,又體現北京特色,突出系統性和頂層設計,從首都發展的戰略高度,提出了6方面25條措施。

  突出首都特點,推動城鄉互補

  北京市總體呈現“大城市小農業,大京郊小城區”的特征。據統計,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2189.3萬人,地區生產總值36102.6億元,其中居住在鄉村的人口272.7萬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為12.5%),農業增加值107.6億元(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約0.4%)。郊區面積約1.53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市總面積的93%。

  因此,做好新發展階段首都“三農”工作,必須立足北京“大城市小農業”“大京郊小城區”的市情農情,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下大力氣補齊農業農村現代化這個短板,把鄉村振興作為融入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舉措來抓,堅持走“大城市帶動大京郊、大京郊服務大城市”的城鄉融合發展之路。

  結合這一市情農情,《若干措施》提出“四個突出”,即突出以首都發展為統領、突出以人民為中心、突出城鄉優勢互補作用和突出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這既是落實首都發展“大戰略”、推動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義,也是保護和增進農民權益、讓發展成果為更多農民所共享的“拳拳初心”。

  《若干措施》特別強調以城帶鄉、城鄉一體,通過完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促進城鄉功能互促、優勢互補。此外,提出要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完善城鄉基本性制度安排,著力破除各種阻礙城鄉融合發展的制度瓶頸,暢通要素流動渠道,創造條件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推動城鄉深層次融合。

  深化功能、要素、服務、產業“四個融合”

  城鄉融合發展關鍵在“融”,為此,《若干措施》聚焦當前北京市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階段性問題,重點深化四個“融合”。

  在促進城鄉功能融合方面,《若干措施》提出,城鄉空間上注重差異化融合發展,完善分區指導、分類推動、分級管控的城鄉融合發展策略,提升新城綜合承載能力、支持新市鎮和特色小鎮建設發展,優化鄉村空間和村莊布局。城鄉規劃上注重一體化管理,完善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境等城鄉統一的規劃機制。城鄉功能上注重互補發展,完善平原區與生態涵養區結對協作機制,搭建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平臺,鄉村發揮好鮮活農產品供應、優質生態產品供給、休閑康養等功能。

  比如,密云區與朝陽區深化園區、產業合作,依托密云區生態商務區共同創建朝密高科技“雙創中心”,引入市場化運營主體,積極引導符合密云區功能定位的企業實體入駐。未來,兩區將持續優化完善企業總部辦公在朝陽、配套研發和生產在密云的協同發展模式,實現朝陽減量發展的同時,促進密云發展壯大主導產業。

  在促進城鄉要素融合方面,人才要素、土地要素、資金要素和技術要素都至為關鍵。《若干措施》提出,要組織開展“千名干部科技人才進千村入萬戶”活動;持續推動大興區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試點工作;健全農業保險體系,鼓勵各類工商資本下鄉;集中打造一批融合科技示范、技術集成、成果轉化、創業孵化等功能為一體的創新創業平臺,推進數字鄉村建設等。

  比如,大興區全面開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鼓勵盤活利用農村閑置農宅發展鄉村旅游、養老、文創等新業態,形成了農民自主的低成本就地城鎮化模式。主要做法有:由各村聯合組建鎮級聯營公司,作為集建地入市實施主體;通過按年支付集建地租金,地塊上市后合理設計留地、留物業、留資產和入股經營等方式保障村民利益。2015年至今已成功入市交易經營性建設用地15宗127公頃,總交易額突破210億元。

  在促進城鄉服務融合方面,聚焦群眾反映最為集中的公共資源配置不夠合理,農村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還需提升兩方面問題,《若干措施》提出,推動北京率先建成城鄉統一、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爭取教育、醫療、文化、養老等公共服務水平全國領先。

  比如提出支持農村地區普惠性幼兒園發展,完善鄉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等。此外,健全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管護機制,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圍繞路、供排水、垃圾等短板,加強建設和管護,引入專業企業提升管理水平。

  在促進城鄉產業融合方面,重點作好“生態”文章,在科技支撐、品牌建設、新業態培育等方面打好組合拳,促進京郊農業高質高效,提升農村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

  比如,平谷區打造“農業中關村”,區內京瓦農業科技創新中心探索“政府+科研機構高等學校+企業”模式,依托首農集團、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等龍頭企業和科技資源優勢,建設中育種豬、中荷奶牛等8個項目。未來這里將聚焦“現代種業、智慧農業、農業智能裝備、生物技術、營養健康和食品安全”六大產業,力爭建設具有全國引領作用及全球影響力的農業科技協同發展與創新驅動發展的先行區。

  推動農民收入和鄉村治理能力“雙提升”

  2020年北京市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17588元,比上年增長16.8%,增速高于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個百分點。盡管如此,本市仍然存在部分集體經濟薄弱村、城鄉收入差距仍需縮小等問題,需多措并舉推動農民持續較快增收。

  《若干措施》提出,要通過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促進增收,開展農村集體經濟薄弱村幫扶專項行動,逐步消除年經營性收入低于10萬元的集體經濟薄弱村;通過利益聯結促進增收,發揮市管企業帶動作用,推廣“企業+合作社+農戶”“企業+基地+農戶”“農戶以土地、農具入股企業”等多種利益聯結方式,完善“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分配方式,讓農民合理分享增值收益;通過擴大農民就業促進增收,引導農村勞動力到城市公共服務崗位、產業項目就業。比如,密云區太師屯鎮后八家莊村為落實密云水庫保水要求,先后安排42名村民擔任保水網格員,每人每月直接獲得保水勞務補貼1500元。此外,后八家莊村還積極謀劃發展蘋果種植采摘、養蜂等生態友好型產業,進一步促進本地農民就業。下一步,本市還將加強訂單、定向、定崗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提升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能力,持續促進農民增收。

  此外,繼續在軟治理上下功夫,進一步加強鄉村基層治理、構建鄉村多元共治體系,《若干措施》提出健全完善黨建引領“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機制,暢通12345市民服務熱線為主渠道的群眾訴求快速響應機制,加強城鄉結合部等重點區域社區化管理,選派鄉村振興協理員、第一書記到鄉村服務。探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鄉村多元共治,加強社會工作服務站、鄉賢社會服務中心等黨群服務平臺建設,推進平安鄉村建設,健全城鄉重大公共安全事件聯防聯控機制,破解超大城市治理體系建設難題。

微信掃一掃,分享給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