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病床高度下降5厘米,或許增加了護士開展護理操作的“彎腰系數”,卻減少了老年患者墜床等意外風險……在金山區眾仁老年護理醫院,院內的“適老化微整形”還包括各病區、康復醫學科、醫技科和門診部之間無障礙通道全部連通,老年患者就醫實現了“一路通”。要知道,病區間、科室間諸多門檻等障礙的拆除,在生命搶救的關鍵時刻可能爭取到“最關鍵的幾分鐘”。
老齡化進程加劇,當我們身邊的老人越來越多,醫院是否做好了準備?記者昨天從上海市衛生健康委獲悉,上海市已有54家醫療機構達到老年友善醫療機構建設標準,成為上海市首批老年友善醫療機構,金山區眾仁老年護理醫院是其中之一。近日召開的上海市老年友善醫療機構建設推進會上,市衛健委明確:全市所有為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務的醫療機構均屬建設范圍,2021年實現“應建盡建”,2022年全面完成。
更好滿足老年人群健康服務需求
早在1979年,上海就成為我國首個步入人口老齡化的城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年全市人口總數為2487萬,其中60歲及以上人口581.55萬,占比達到23.4%。2020年,本市居民期望壽命已達83.67歲。預計“十四五”期間,老齡化程度將持續加深。
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挑戰,更好滿足老年人群健康服務需求。近期,《上海市老齡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上海市衛生健康發展“十四五”規劃》先后出臺,明確將開展老年友善醫療機構建設作為今后五年的重點任務之一,將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具體落實到為老年人提供醫療服務的全過程,全面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積極打造國際老年友好城市名片。
70余項指標讓醫療“適老化”
今年初,市衛健委啟動了老年友善醫療機構建設工作,按國家衛健委要求,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針對老年群體就醫遇到的“痛點”“難點”,梳理形成四大類、70余項具體指標。
例如,在完善制度方面,將對老年人態度、行為用語等要求寫入職工手冊;有社工、志愿者服務相關管理制度,為老年人提供導醫、陪伴等服務。在業務培訓方面,開展老年醫學、老年護理、老年心理學、社會學、與老年人溝通交流技巧等方面的培訓。
在就醫服務方面,門急診配備老年用品用具、輪椅平車等輔助移乘設備,方便借用;標識標牌應當醒目,大小適宜,具有良好的導向性;常態化疫情防控期間,對無智能手機或無法出示健康碼的老年患者,配備專用設備(刷身份證或醫保卡即可展示健康碼),或提供人工流行病學調查等其他健康核驗方式;設有人工掛號及現金收費窗口,智能設備配有人工值守等。
在老年健康服務方面,推動老年醫學發展,開展老年綜合征管理、老年專科護理、康復、臨床藥事、營養、安寧療護等服務。
從三甲醫院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市衛健委明確:通過以老年人需求為導向、整體集成的建設標準,全面推進老年友善理念在本市醫療機構落地生根。
醫院內燈光、標識、地面都有講究
首批54家老年友善醫療機構在按標準建設的同時,積極打造特色為老服務品牌,為老年人提供更便捷、省心的就醫體驗。
如華東醫院自2012年12月起,由社工部牽頭推出“互愛”助老志愿服務站,針對空巢、失獨、殘疾老人提供“一對一”陪診服務,包括掛號、取藥、交費、檢查等。同仁醫院考慮到老年患者出院行動困難,推出紅帽子服務隊“最后100米”服務,接送老年人直達交通工具,同時與“申程出行”出租車平臺聯動,首批安裝長者智慧打車設備,有效地延伸了醫院長者服務的半徑。
楊浦區中心醫院加強對醫院內無障礙服務設施、標識系統的完善,從整體上進行了適老環境改造,院內燈光、地面、顏色、隔簾、標識、洗浴設施、環境布局和家具,均充分考慮到老年人的感官、運動、智能的需求。
與金山區眾仁老年護理醫院出于同樣的考慮,上海市第二康復醫院為方便老年患者的擔架和輪椅進出醫用氧艙治療艙,消除了門檻,采用氧艙新型加寬平移門專利設計,為老年患者提供了極大便利。
就下階段工作,市衛健委明確,要充分認識開展老年友善醫療機構建設的重要性,將其作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實現健康老齡化的重要舉措;與此同時要拿出“掛圖作戰”的態勢,確保年度實現應建盡建的目標,通過老年友善醫療機構的建設,使廣大老年患者在接受專業化醫療服務的同時,也能感受到老年友善的“溫度”。(記者 唐聞佳)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