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實施數字賦能行動,建設新型智慧城市;建強用好“城市大腦”,加快建設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全面提升城市數字化治理水平……合肥市數據資源系統按照“1136”的思路構建“數字合肥”框架體系,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以“數字合肥”建設賦能新階段“七城”建設,爭當全國數字經濟“優等生”、智慧城市“領頭雁”。
智“享”一座城
“真沒想到,我人還在外地,動動手指,就把孩子上學這件大事給辦了。整個過程不到3分鐘,實在太方便了。”今年7月中旬,在順利完成了報名登記后,還在馬鞍山出差的鄭先生對便捷的報名流程稱贊不已。
從“排隊報名”到“指尖報名”,這背后是“數據跑路”代替了“群眾跑腿”。市數據資源局、市大數據公司協調推動公安、民政、人社、自規、市場監管5個部門的不動產登記、常住人口、交易網簽合同、租賃備案、個人參保、工商登記信息和企業法人等7項基本信息數據融合,共計融合了3600余萬條數據,生產了房產信息查詢、戶籍信息查詢、居住證信息查詢等14個能力服務。“通過數據賦能,學生家長只需簡單輸入一些基本信息,即可實現自助填寫報名,達到了少填表、網上辦、零證明、零跑腿的目的。”市信息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
數據賦能給生活帶來的高效便捷并不僅僅體現在中小學網上報名一件事上。不動產登記、公積金業務辦理、養老津貼申請……在覆蓋政務民生的422個業務場景中,數據賦能像一只“看不見的手”,打通了部門跟部門間的數據壁壘,提高了數據的共享質量,變群眾來回跑為部門協同辦,其刮起的“智能風暴”,讓越來越多的合肥市民享受到了智慧城市建設的紅利。
智“治”一座城
紅綠燈可以根據路口實時車流量自動調節;垃圾亂堆放從上報系統到解決再到形成督查報告不到30分鐘,全程留痕;全國首個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行監測系統24小時守護城市安全底線……憑借數據賦能,城市治理正在變得越來越精細。截至目前,城市大腦匯聚了10249類330億條數據,它不僅是全市數據匯集共享的“總樞紐”,也是數據共享的“總調度”和數據應用的“總出口”。
有了“城市大腦”,海量數據實現了便捷共享,交通超腦、天網工程、智慧社區、數字城管、水環境大數據平臺等一系列城市治理信息化項目相繼在合肥落地。
2020年度百度、高德地圖發布的報告顯示,合肥交通健康指數在全國15個新一線城市中排名第五,合肥正在變得越來越通暢。2020年已建成小區可防性案件發案下降80%,其中82.05%的小區實現零發案,合肥正在變得越來越平安。
2021年巢湖首次出現藍藻時間較去年同期推遲56天,發生次數減少78.3%,基本做到巢湖藍藻無異味,合肥正在變得越來越美麗……
“合肥‘城市大腦’2023年基本建成。”市數據資源局主要負責人給出了肯定的答復。屆時,“城市大腦”基礎設施和智慧中樞支撐更加夯實,一個大腦賦能、一張網絡治城、一碼(卡)通、一套端口服務全面實現,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將全面加強。
智“融”一座城
在日前舉辦的2021世界互聯網大會“直通烏鎮”全球互聯網大賽決賽上,合肥大數據企業安徽容知日新斬獲“工業互聯網專題賽”一等獎,本源量子斬獲集成電路專題賽一等獎。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容知日新和本源量子的成長恰是合肥通過數據賦能,大力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側影。
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不僅開拓了實體經濟的視野,也創新了經濟形態,一批批企業、一個個產業裝上了轉型升級的“數字翅膀”。
科大訊飛成長為全球領先的智能語音企業,飛友科技成為全球領先的航空數據服務商,維天運通路歌物流平臺集中全國超過80%的重卡,華米科技智能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全球第一,聯寶科技成為全市首家千億企業……
企業“登云”數量突破1.1萬家,累計建成117家智能工廠、1107個數字化車間,聯合利華合肥工業園成為全球“燈塔工廠”,聯寶電子、江淮汽車建成全國智能工廠典范。
“合肥在大力發展數字經濟過程中,緊緊抓住了數據賦能、創新引領、融合發展這三個關鍵詞。”合肥市經合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主任范孝林說,以數據可用不可見的方式,最大程度拓展提升了數據開放的廣度、深度和市場融合度,讓“沉睡”的數據變成“鮮活”的數據資產,有效助推全市數字經濟發展。
今天,在合肥,從舌尖到指尖、從田間到車間、從地下到天上……數字生產、數字生活的每一幕場景,都留下了為經濟賦能、為生活添彩的奮進足跡,也孕育著未來增長的巨大潛力。
合肥將深入貫徹市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搶抓機遇,圍繞建設“數字中國”領先城市的總體目標,將“城市大腦”作為“數字合肥”建設的總抓手,圍繞數字經濟、數字政府、數字社會3條主線,在數字筑基、數字賦能、數字興業、數字善政、數字惠民、數字協同等6個方面重點發力,為合肥勇當“兩個開路先鋒”,加快實現“五高”,聚力建設“七城”提供有力支撐。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