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新階段,地處沂蒙山區腹地的山東省臨沂市費縣在推動鄉村建設過程中,正在探索走出一條新路。
“經濟快速發展特別是鄉村旅游等產業日趨火熱,不僅帶來了游客激增,垃圾產生量也隨之大幅增加。如何兼顧鄉村建設發展和環境保護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費縣縣委常委、副縣長孔德陽表示,該縣在“改善人居環境、建設美麗生態新農村”理念下,積極推動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工作,創造宜居宜業的鄉村環境。
三級聯動推行城鄉環衛一體化是費縣破解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重要一步。當地在縣級層面成立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鎮級層面設立環衛所,村級層面設立環衛站點,形成三級聯動、分級負責、協同管理的模式,推動工作全面落地。費縣劃分三個片區,招募專業企業,實行分片服務,共配備保潔員2847名,配備生活垃圾分類收集亭36個、有害垃圾暫存房12座、垃圾中轉站15座以及垃圾方箱2126個、垃圾桶2.87萬個。2020年,當地投資1900余萬元,一次性更新洗掃車、灑水車等作業車輛145臺,添置移動式壓縮設備14臺。“根據全縣實際情況,我們按照市場化運行模式,強化環衛設施設備配置,不斷提升保潔效率和質量,讓縣鄉村環境容貌展新顏。”費縣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蔣家峰表示。
靠鄉村旅游、水果采摘帶動創收的大田莊鄉周家莊村,每當紫藤花開、櫻桃漸熟之時,總會出現游客如織的喜人景象,帶給村民們可觀的收入。但是人們漸漸發現,煩惱也會隨之而來——旅游產業“火了”農家樂,全村大大小小辦了50余家,剩飯剩菜如何處理成了麻煩事。原本好端端的環境,竟會被亂倒的剩飯剩菜弄得臭氣熏天。
2017年,費縣成為全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范縣后,著手探索構建適合山區鄉村的生活垃圾分類處置體系,以徹底解決這一難題:對于城鎮化程度高的鎮街采取“四分法”,按照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廚余垃圾、其他垃圾分類。對于村民普遍搞養殖家畜的鎮街采取“三分法”,廚余垃圾村民自用,不再分類;終端按照多種途徑處理;有害垃圾由專業危廢處置企業處理;可回收物由再生資源回收企業回收;部分可腐爛垃圾送至環評手續齊全的被動式陽光堆肥房和垃圾分類資源化利用站處理。全縣1400余家餐飲單位產生的廚余垃圾,由此全部運至專門處理廠進行轉化沼氣、肥料再利用,覆蓋了周家莊村等農家樂比較集中的村莊。此外,部分垃圾被用來焚燒發電,日均焚燒約450噸,提供綠色電力約1.2萬千瓦時。
“現在好了,垃圾分類和收運改變了村里之前臟亂臭的樣子。農家樂的廚余垃圾有專門車輛運走,就連壞掉的水果也能妥善處理,干凈整潔的環境又回來了。”周家莊村村民王光輝高興地說。
“為確保實施效果,我們在督導考核過程中,創新兩者互補的‘科技督查+人工檢查’模式,對鄉鎮(街道)村居環衛工作實時監控。同時,全縣建立起‘問題清單管理、限期整改落實、線上督查見效’這一標準化流程,確保問題得到徹底解決。”費縣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督導科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在推動工作過程中,費縣依托“雪亮工程”8000多個攝像頭、8臺無人機,組建縣城鄉環衛一體化數字管理中心,將日常保潔等工作納入平臺監控,2020年共抓圖3850張,解決問題7500余個。日常監管實行雙線考核,對鄉鎮(街道)考核責任落實情況,每月按照20%的比例抽查,結果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體系;對保潔公司考核保潔質量,由縣綜合行政執法局和屬地鄉鎮(街道)按比例進行,考核結果與保潔經費掛鉤,確保督查質量真實準確。(摘自 《中國建設報》 2021.11.04 李永 崔召文)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