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2021年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提出控制城市溫室氣體排放,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深入推進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綠色低碳轉型。
作為高排放行業,工業、建筑、交通領域也出現在了國家級的重要綱領性文件中。“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深入推進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低碳轉型。
根據清華氣候院于2020年發布的《中國低碳發展戰略與轉型路徑研究》綜合報告,去年我國二氧化碳總排放量為113.5億噸,其中工業、建筑、交通三個部門的排放占比分別達到37.6%、10.0%和9.9%。如果算上因為耗電帶來的間接排放,則這三個部門的排放占比將達到70%、20%、10%。
其中,“優化城市交通服務體系”在此次發布的文件中被單獨提出,要求深入建設公交都市,開展綠色出行創建行動,完善定制公交、自行車道和步行道;健全住宅小區和公共停車場充電設施,開展創新籌資方式支持停車場建設試點。
同時,為“建設軌道上的城市群和都市圈”, 《2021年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提出將加快規劃建設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重點城市群城際鐵路,支持其他有條件城市群合理規劃建設城際軌道交通。優化綜合交通樞紐布局,建設一體化綜合客運樞紐和銜接高效的綜合貨運樞紐,促進各類交通方式無縫接駁、便捷換乘。提升城市群和都市圈承載能力,推進生態環境共防共治,構建城市間綠色隔離和生態廊道。
原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現任國務院參事仇保興在此前參加中國零碳韌性城市研討會時曾表示,工業減排主要是由企業家根據市場信息主導運作的,而建筑、交通、市政減排很大程度取決于規劃建設,政府把控力是很重要的。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參加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1年年會講到,“十四五”時期,我國進入了新發展階段,對照新目標、新愿景、新要求,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任重道遠。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上尚未根本緩解,最突出的是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和以公路貨運為主的運輸結構沒有根本改變,生態環境事件多發頻發的高風險態勢沒有根本改變,污染排放和生態破壞的嚴峻形勢沒有根本改變。
此外,城市水污染與空氣污染治理也依舊是重點工作之一。《2021年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提到,應提升污水管網收集能力,推行污水資源化利用,推進污泥無害化處置。加強城市大氣質量達標管理,推進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O3)協同控制。推動重點城市群消除城區黑臭水體和劣V類水體斷面。
黃潤秋也在講話中表示,面對復雜形勢和諸多挑戰,應以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引領,以減污降碳為主抓手,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王 晨)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