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城市建設進入精明增長、內涵式發展的新發展階段,高歌猛進式大拆大建已不適應城市發展需要。拋棄過去的一拆了之,實行“吐故納新”的有機更新,正成為城市更新的必然選擇。
記者近日從長沙城市人居環境局獲悉,今年以來,長沙大力推進城市更新工作,首批8個重點片區城市更新已全面啟動。長沙以“產城融合、醫城融合、教城融合、文旅融合”為導向,做優重點片區,著力打造城市發展新動能,提升中心城區承載力,促進城市功能再完善、產業布局再優化、人居環境再提升,高標準抓好“五區”建設,積極推動“美好人居”建設。
無體檢不項目 無體檢不更新
曾經垃圾成堆、污水橫流的岳麓區后湖,經過一番“梳妝打扮”,如今已變身為風景如畫的“網紅打卡地”;位于雨花區的湖橡小區是一個老舊小區,目前已被納入全市首批城市更新項目,將升級改造成融產業、醫療、居住為一體的精美片區……
從2019年開始,長沙入選全國首批城市體檢評估試點城市名單,到今年已連續3年入選。長沙以城市體檢為城市工作的切入口,經過兩年多的探索實踐,科學構建了城市人居環境高質量發展體系,啟動城市體檢評估信息系統建設,汲取民意民愿民智,通過城市體檢查找“城市病”根源,精準提出治理“處方”,開列后續治理項目清單。
“我們首創城市更新‘六步工作法’,樹立了‘無體檢不項目,無體檢不更新’的工作理念,并把城市體檢作為片區建設的前置要素,目前首批8個重點片區已全部完成城市體檢。”長沙市城市人居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周飛介紹,長沙城市體檢工作為人居環境科學發展提供了實踐樣本,被住建部樹立為城市更新“長沙樣板”。
湖橡片區作為全市首批城市更新項目之一,從去年7月開始積極開展城市體檢,開創從體檢到策劃、改造、建設、運營、管理的全生命周期模式,探索出“舊改+棚改+城改”多改合一的片區整體推進方式,通過創建婦幼產業創新綜合體、老幼同樂代際中心、婚慶時裝產業,實現原有經濟功能、原有物質環境、原有社區的再發展,成為長沙老舊社區改造的示范片區。
落實“四增兩減三再”理念
對歷史文化的保護與有機更新成為長沙老城區建設的一張閃亮名片。
近年來,長沙將“大拆大建”轉變為以“留”為主的“留、改、拆、補”精細織補手法,先后對白果園、化龍池、潮宗街、白沙液街等14個歷史街巷、涉及3840畝的片區進行改造,保護修繕了80多處歷史文物和歷史建筑,在留下城市“煙火氣”“人情味”的同時,也讓城市發展有了更多可能。
從有機更新到城市更新,長沙堅持把城市作為“有機生命體”引入城市更新發展建設中,把城市作為一個生命體來對待,同步推進城區“微改造”“一圈兩場三道”建設、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等,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建設高品質城市,讓城市更宜居,讓百姓更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城市更新,是指對城市建成區城市空間形態和功能進行整治提升的活動。長沙以市級城市體檢為基本依據,結合重大公共服務設施、軌道線網、重點項目等,將全市城市更新分為31個大片區,其中今年啟動首批8個重點片區。
“這些片區城市更新都是按‘有機更新’思路,落實‘四增兩減三再’理念,增加公共綠地、增加公共空間、增加配套設施、增加支路網密度,減少居住人口密度、減少開發強度,實現城市功能再完善、產業布局再優化、人居環境再提升。”周飛說。
據統計,全市首批8個重點片區總占地面積約872萬平方米,其中保留建筑面積676萬平方米,改造建筑面積210萬平方米,拆除建筑面積177萬平方米,補建建筑面積301萬平方米。“從這組數據可以看出,在這些片區現有的106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中,保留和改造的部分占到80%以上,是嚴格按照以‘留’和‘改’為主的方式推進城市更新。”周飛說。
構建城市更新“1+N” 制度框架
今年6月11日,岳麓區政府與市城市更新公司簽訂觀沙嶺城市更新片區(舊城改建)項目實施合作協議,麓山控股集團與市城市更新公司簽訂投資合作協議,總投資約360億元大手筆升級觀沙嶺片區。
根據規劃,觀沙嶺城市更新片區將以“兩軸三心”為空間結構,“兩軸”即串聯市政府辦公樓與岳鞍閣,南北相接的公共服務軸;連通谷山森林公園與湘江風光帶,東西相連的生活服務軸;“三心”即文化體驗中心、活力生活中心、政務服務核心。同時,片區擬新建4所學校、新建17條道路、建設13處公園、新建1所綜合醫院、新建6處社會停車場、新建2處公交首末站,并對區域內街道、道路及6個社區實施提質改造,完善城市配套、優化交通循環、提升城市品質、改善人居環境。
記者了解到,為了完善城市更新頂層設計,長沙已逐步構建城市更新“1+N” 制度框架,其中“1”便是今年3月份出爐的《長沙市全面推進城市更新工作的實施意見》,對全市城市更新的總體要求和目標任務、基本原則、工作機制等進行了詳細規定,成為長沙城市更新綱領性文件;“N”便是城市更新配套政策。目前《關于加強城市更新片區土地要素保障的通知》已出臺,相應的城市更新專項規劃、更新地圖、數據庫、技術導則、工作指南等文件都在抓緊制定中,為指導區縣開展城市更新提供政策保障和技術支撐。(陳煥明)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