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成人久久77-亚洲国产成人久久99精品-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hezyo-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动漫-人妖hd-人妖ts在线

中華建筑報網
首頁>電子報> 正文

當好寒地黑土優勢守護者 哈爾濱全力打造“綠色大廚房”

2021-08-31 18:02:05來源:中華建筑報網作者:郝欣責任編輯:黃靜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綠色生態發展理念為引領,哈爾濱持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切實保護好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延伸產業鏈、優化供應鏈、提升價值鏈,促進“三產”融合互動,奮力走上安全、高效、生態的農業綠色發展之路。

  做好“加減乘除”

  護好“耕地中的大熊貓”

  萬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冰城實現綠色農業快發展,離不開黑土滋養。近年來,冰城努力做好黑土地保護和治理修復的“加減乘除”文章,讓綠色成為農業生產的鮮明底色。

  “加法”——推動秸稈還田,增加黑土有機質。去年,賓縣鳥和鄉種植戶郭強種了160畝玉米。“收割后我們都是將秸稈粉碎還田,給土地補補營養。”郭強說。在鄉鎮號召下,鄉親們還將秸稈還田與秋整地相結合,使耕地實現“黑色越冬”。

  “減法”——落實“三減”,持續保護黑土地。臨近春耕,延壽種糧大戶李陽購置了兩臺新型側深施肥插秧一體機,既提高了化肥利用效率,又降低了對土壤的污染。他還在自家的田埂上安裝了太陽能殺蟲燈,采用燈光誘蟲,蟲害減少了,農藥就少用了。減化肥、減農藥、減除草劑,“三減”行動讓農產品更綠色、更優質。

  “乘法”——推動農業工程落地見效。架起“天上河”,成就“稻香國”。剛剛插完秧,巴彥縣松花江鄉農戶王利民走上田埂,扭開水龍頭,手臂粗的水管內頓時涌出汩汩江水,很快,連片的稻田就如同一方方鏡面,倒映出藍天白云。新建的水利提灌工程通過二級泵站將松花江水位提升45米高,自流灌溉10萬畝良田,這里種植的“稻花香7號”稻米,暢銷江浙滬。田成方、路相連、渠相通,哈市高標準農田面積逐年遞增,相當于為黑土地做“乘法”,保護效果倍增 。

  “除法”——轉變耕種模式,科學規劃種植。這幾年,對于黑土地保護成效,賓縣賓州鎮新立村種植戶魏德林有切身感受:“米豆輪作后,地是真有勁兒,玉米苗長得壯,比往年這時節高出一截兒。”

  通過推行耕地輪作休耕、保護性耕作替代傳統翻耕、土地復墾等黑土耕地保護“除法”措施,冰城進一步轉變農業生產方式,讓長期高強度利用的黑土地“喘口氣”,在“養地”與“用地”間,優化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在改革中創新、探索中破題。

  種養農牧相結合

  構建綠色循環農業新模式

  唱著歡快的歌,激起一片片水花,在延壽縣六團鎮東安村,“十八羅漢”下田了。其實,它們是一群可愛的小鴨子。“種養結合、鴨稻共生,我們村主打產品是鴨稻米,每年6月中旬就到了放鴨下田的好時候。”東安村黨支部書記安愛學告訴記者。鴨稻田里學問不少,據測算,每畝田18只鴨子不多不少,效果最好,所以“十八羅漢”就成了稻田鴨的綽號。

  看似普通的小鴨,下了稻田本領可不小。“田養鴨、鴨肥田,鴨子可以直接除草、除蟲,不用給稻田打農藥和除草劑,鴨糞還成了稻子最好的肥料。”談起村里的鴨稻田,安愛學很驕傲。

  一水兩用,一田雙收,水稻搖身一變成了“鴨稻”,貼著綠色認證標簽,連同鴨蛋一起賣出鄉村,給鄉親們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效益。村里注冊“東安泉”綠色鴨稻米品牌,每公頃水田增收3000元。

  “1+1>2”,這樣的產業算式不僅在田間,也在畜牧場、蔬菜棚里得到驗證。

  在賓縣常安鎮長嶺村,一座座環保牛舍整齊排列,伴著陣陣牛鳴,玉米秸稈發酵場、有機肥處理棚里生產加工正酣。很快,一批批漚好的有機肥,就將通過大型農機拋灑進農田,為冰城的黑土地提供豐富養分。

  在賓西鎮長青村“魚菜共生”大棚里,鱘魚、鯉魚、鯽魚自由自在地游弋,無土栽培種植槽里的芹菜、油菜、西蘭花長勢喜人。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這種綠色養殖模式,正在被復制推廣。

  從傳統種植業到種養結合、農牧結合的循環農業新模式,不僅為種植大戶、合作社增添了活力,還帶動了綠色農業的縱深發展,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三鏈同構”

  搭建綠色生態產業體系

  綠色糧食、綠色果蔬、綠色畜禽……蓬勃發展的綠色農業正成為黑土地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與此同時,農產品加工、流通業、休閑旅游業、鄉村服務業等關聯產業有了大展拳腳的舞臺,正向著精深方向發展。

  “昊偉農莊”是哈爾濱玉米精深加工行業的龍頭企業,旗下有真空產品、速凍產品、休閑產品等六大系列,包含50多個品種,其真空包裝速凍玉米系列產品已通過美、歐盟、韓、日等國的出口有機認證,并獲得國際品牌供應鏈系統認證,市場覆蓋國內各大核心商圈城市。該企業研發創新腳步始終未停,依據各品種鮮食玉米不同的食味值,企業延伸產業鏈,由農產品加工向休閑食品、功能性食品轉變,變身“果汁”的幾款玉米飲品深受市場青睞。

  松花江中的鯉魚、東北大豆腐和粉條“組團”登場,得莫利燉魚成了冰城美食界“明星”,再搭配一碗香噴噴的方正富硒大米飯,別提多美了。餐桌上的精彩,成就了得莫利這座省級特色小鎮。建設得莫利燉魚文化展館,舉辦以魚為核心內容的開江魚節、美食節、冬捕節等活動,得莫利正在放大魚文化,做強鄉村游。

  一產往后延、二產兩頭連、三產走高端,延伸產業鏈、優化供應鏈、提升價值鏈,哈爾濱綠色農業正加快發展腳步。截至2020 年末,哈爾濱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認證面積達1058萬畝。其中,綠色食品產品認證面積1025萬畝,有機農產品認證面積33萬畝;綠色食品標識認證610個,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33個。

  奮進“十四五”,哈爾濱堅定地當好寒地黑土守護者,錨定綠色產業發展定下新目標:搭建綠色生態產業體系,建成糧食生產及綠色農產品精深加工基地。推動“冰城綠”盡染大江南北,讓哈爾濱成為“綠色糧倉”“綠色菜園”“綠色牧場”,更成為面向全國的“綠色大廚房”。(郝 欣)

微信掃一掃,分享給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