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來臨,積水內澇成了不少城市的內傷和尷尬。我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建設源頭減排、蓄排結合、排澇除險、超標應急的城市防洪排澇體系,推動城市內澇治理取得明顯成效。
那如何做好城市排水防澇工作,不斷增強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如何構建安全和諧的人居環境,為山西高質量發展打下良好的城市基礎?城市設計和建設者們給出了建設海綿城市的中國答案。
最終實現良性水循環
高樓林立,車水馬龍,錯綜復雜的道路編織出便捷的交通網,瀝青遍地,管網密布,可突如其來的一場大雨就讓人寸步難行,這就是我們生活的城市。快速的城市化,讓人們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品質生活,但光彩照人的城市形象,經常被大雨輕易改寫。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生態市政院院長王家卓表示,城市在聚集人口和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交通擁堵、空氣污染以及熱島效應等問題,還有就是關于水的問題,包括水污染、雨天內澇、一些地方水資源短缺等。而這些問題實際上跟過去城市建設過程中大規模推行灰色基礎設施建設是相關的。他說:“灰色基礎設施,顧名思義是指在過去城市建設過程中,以鋼筋混凝土為主構筑的基礎設施,我們形象地稱之為灰色基礎設施,包括硬化的路面、地下管網和泵站等。”
太原理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趙月龍介紹,隨著城市治理認識水平的提高,灰色基礎設施正在逐漸向綠色基礎設施轉變。
王家卓認為,城市建設過程面臨的水問題,是一個綜合問題,不能以單純的一個方法來解決,需要以系統思維來解決,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所謂海綿城市,是指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筑、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城市發展方式。簡單來說,海綿城市就是一座會呼吸的城市,它能夠讓城市做到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區別于傳統城市,海綿城市讓城市在面對雨水時具有很好的彈性,讓城市像一塊大海綿一樣,在下雨時吸水、凈水、蓄水,需要時再把水釋放出來加以利用,提高城市排水系統,最終實現良性水循環。
對水系統進行綜合治理
“西方發達國家的低影響開發、水系統持續治理、水敏感城市建設等理念,其實和我國提出的海綿城市建設道理上是一致的,就是對水系統進行綜合治理。
王家卓介紹,我國許多城市同時面臨水多、水少和水臟的問題。水多,是指汛期內澇問題,水少是指缺水問題,水臟是指水污染問題。建設海綿城市,就是要系統地、徹底地解決這些問題。但是只有理念不夠,需要在規劃和工程建設的方方面面,落實海綿城市理念。
山西地處黃土高原,屬于水資源嚴重貧乏區域,缺水是制約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福祉提升的一大阻礙。在嚴重的水短缺面前,山西探索海綿城市的建設之路,是現實需求,今年海綿城市建設被山西省列為城市更新九大工程之一。
趙月龍表示,山西是典型的山區省份,在城市建設發展中,水是主要制約因素。對于北方缺水城市來說,首先需要考慮水資源、水污染問題,在南方雨水相對多的地方,首先考慮防澇問題。
為世界提供中國方案
在海綿城市建設中,還需要廣泛聽取各方的聲音,從而找出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
新加坡是一個雨量充沛的熱帶島國,卻鮮有城市內澇的情況出現。這得益于該國嚴格的政策條例,要求在建設地面建筑之前,必須事先規劃和設計建筑物的地下和地面排水系統。此外,對地面建筑的排水也有嚴格的規章制度。城市周邊還建設有17個大型蓄水池,雨水可以通過城市雨水收集系統就近匯入這些大型蓄水池。
在德國,則是廣泛推廣“洼地—滲渠系統”,使各個就地設置的洼地、滲渠等設施與帶有孔洞的排水管道相連,形成分散的雨水處理系統。低洼的草地能短期儲存下滲的雨水,滲渠則可以長期儲存雨水,從而減輕城市排水管道的負擔,起到防澇作用。
在處理城市水問題中,各國都在探索適合自己的路徑。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俞孔堅教授致力于研究雨水綜合管理、景觀設計和生態修復。在他主導實施的多個項目中,雨水綜合管理理念得到了很好的落實,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他所在的團隊還承接了一些國外項目,將中國的海綿城市理念帶到俄羅斯、泰國、孟加拉國等地。
王家卓表示,海綿城市建設意味著城市建設方式的轉變,將對抗性工程措施轉變成適應性工程措施,剛性措施變成柔性、韌性措施。同時,把集中治理變成分散治理,末端治理轉向源頭理。(晉帥妮)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