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中鐵隧道局集團承建的大瑞鐵路高黎貢山隧道斜井平導小里程與進口端順利貫通。
7月30日,由中鐵隧道局集團承建的大瑞鐵路高黎貢山隧道斜井平導小里程與進口端順利貫通,這是繼斜井、豎井崛砌到底進入正洞后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解決了困擾建設者長達6年之久的超長斜井反坡排水施工難題,避免出現大涌水可能導致的淹井風險,為加快高黎貢山隧道建設,早日實現貫通奠定了堅實基礎。
這座世界首條穿越橫斷山脈的超長鐵路隧道,從2015年正式開工,到2021年7月底斜井平導小里程與進口端貫通,耗時6年完成41%掘進任務。建設者們正在向光而行,艱難地穿越橫斷山脈,創造著一個又一個奇跡。
9項第一:世界上最難修的鐵路
高黎貢山隧道全長34.548千米,是大瑞鐵路重點控制性工程。中鐵隧道局承擔28.6千米正線施工任務和33千米的II線施工任務,出口段14千米采用2臺TBM施工,設1座平導、1座斜井、2座豎井輔助施工。
高黎貢山隧道的建設創下了9項中國第一:世界上第一條穿越橫斷山脈的超級工程;隧道規劃了24條線路,選線1032千米,是中國鐵路選線最多的隧道;隧道設計周期10年,施工周期10年,是國內設計施工周期最長的隧道;隧道長34.538千米,是當時中國第一鐵路長隧;1號豎井主井深762.59米,副井深764.74米,是中國鐵路最深豎井;1號斜井長3870米,是中國鐵路隧道最長斜井;先進的TBM工法首次在滇西南復雜地質條件下使用;“彩云號”TBM直徑9.03米,是中國自主研制的國內最大直徑硬巖掘進TBM;“彩云1號”TBM,是中國第一臺再制造TBM。
第一的背后是建設者們與“三高四活躍”復雜地質殊死搏斗的較量,更是越是艱險越向前、向光而行的精神寫照。“三高”即高地熱、高地應力、高地震烈度,“四活躍”即活躍的新構造運動、活躍的地熱水環境、活躍的外動力地質條件和活躍的岸坡淺表改造過程的特征。隨之而來的大變形、大涌水、高溫、坍塌等各種疊加在一起超乎想象的復雜地質難題,讓建設者們吃盡了苦頭。面對異常艱險的建設環境和層出不窮的施工技術挑戰,項目建設單位云桂鐵路云南公司和承建單位中鐵隧道局大力發揮各自優勢,實施聯創共建,在施工現場組建聯合黨組織,開展聯合學習、聯合攻關,鉚足干勁,不斷凝聚形成攻堅克難的最大合力。
向前進:應力大,決心更大
斜井開挖至600米處開始進入順層、偏壓、高地應力段落,建設者們遭遇了施工以來最艱險、最難克服的隧道大變形。高地應力將支護鋼架扭曲為“S”型、“Z”型,將已經成型的隧道擠壓變小,將初期支護擠壓開裂、掉塊,使得壁巖侵入隧道1米多,導致隧道作業空間狹窄變形。
隧道內到處都是初支混凝土開裂,搖搖欲墜,隨時都有混凝塊掉落,令人膽寒的窸窸窣窣墻壁裂縫聲,隨時都可能發生坍塌或者被彈出的碎石擊傷,時刻考驗著建設者們的心理意志,也一直影響著隧道開挖進度。僅因高地應力導致的變形、局部坍塌,項目前前后后共計進行了11次停工處理。
“我們采取了所有能想到的辦法和技術措施。”斜井工區總工程師劉亞飛為了破解大變形難題,帶領技術人員通過調整隧道結構曲率、加強鋼架型號、調整加密鋼架間距,徑向注漿,采取仰拱初支與拱墻鋼架一次成環等措施,有效控制了圍巖變形,恢復了掘進。同時依托張政創新工作室,針對施工難題開展了大量課題研究,形成了許多論文研究成果,為今后同類軟巖大變形施工起到重要借鑒參考作用。
戰高溫:地熱高,干勁更高
掌子面處幾名工人正坐在堆積如山的冰塊上用冰塊擦拭身體,豆粒般大小的汗珠夾雜著消融的冰水從脊背流了下來。“這么高的溫度我還是第一次經歷,這里太艱苦太難干了。”電焊工陳開樹今年53歲,參加工作30多年來一直在隧道里從事開挖、焊接等工作。高溫悶熱的環境使得作業人員出現頭暈、缺氧現象,常人在這種環境里最多不超過2小時,而陳開樹一待就是7至8個小時,眼藥水一個月就要用掉2瓶。
從2018年7月份開始,斜井掌子面就開始出現高地溫,掌子面處的巖溫最高時超過了39℃,涌水則達到了38℃,隧道上方作業區更是達到42℃,早已超過我國38℃橙色高溫預警臨界值。而且周邊有溫泉上百處,深孔鉆探實測地下水溫最高達102℃,高溫涌水足以使施工現場像桑拿房蒸桑拿一樣難熬。高溫濕熱的環境,對建設者們來說無疑危及身體健康、降低了施工效率,也直接影響到了工程質量實體。
為此,項目制定出了堵截熱水源的辦法,對隧道內的出熱水點進行注漿堵水,購置了全進口大功率風機以及2臺450千瓦大功率機械制冷設備,加大通風制冷和空氣流動。考慮到長期應對高溫復雜環境,項目一次性投入150萬元自建了日產60噸冰塊制冰廠,以滿足現場每天近60噸冰塊需求。現場還為作業人員配置了工地醫務室、皮膚病藥品、高溫應急藥品,鹽水、涼茶等解暑飲品,積極改善工人作業環境,為安全快速推進隧道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
離斜井工區不遠處就是著名的松山戰役遺址。在民族復興和“一帶一路”建設的新征程中,這片昔日的英雄熱土,隨著高黎貢山隧道的建設又重新賦予了她偉大的時代使命。
在高黎貢山隧道項目會議室墻上掛著一幅醒目的標語:“守土有責”。這正是全體建設者對扎根滇西邊陲,建設高黎貢山隧道,助力“一帶一路”打通中緬國際通道中國境內“最后一段”的決心和豪言壯誓。
對建設者們來說,干好高黎貢山隧道,早日貫通高黎貢山隧道就是守住了陣地,守住了初心使命。
惟其艱難,方顯勇毅。面對十年之期和前方未知的艱難坎坷,建設者們向光而行,越是艱險越向前,只為道通天下,爭取早日貫通高黎貢山隧道,打通“最后一段”,為重塑“南方絲綢古路”和“一帶一路”建設貢獻隧道施工“國家隊”力量。(楊虎 王勤偉 陳瑞)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