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南邊陲,崇山峻嶺之中,一條鋼鐵巨龍向南延伸,在山水相連的中國和老撾之間架起友誼橋梁。這就是中老鐵路,首條由中方為主投資建設、全線采用中國技術標準、與中國鐵路網直接連通的國際鐵路。
這條鐵路蜿蜒盤亙在云南南部高山深谷中,途經區域地形地貌變化大,工程地質條件極其復雜,具有高低熱、高地應力、高地震烈度,新構造運動、地熱水環境等特點,安全風險高,施工難度大。
自2016年4月,中交一航局挺進大西南參與了中老鐵路玉溪至磨憨段19標的建設任務,至2021年10月,景寨隧道最后一塊整體道床板澆筑完成,標志著19標的建設任務宣告完成,同時也標準著中老鐵路全線無砟軌道板施工完成。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這一刻,不禁讓建設者們追憶起曾經挑燈夜戰研究施工的疲憊與苦楚,一次又一次對抗軟弱圍巖的經歷……
道阻且長
中交一航局中老鐵路19標項目部負責人劉鐵成介紹,19標段位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境內,施工線路全長27.5公里,包含景寨隧道、曼木樹隧道等6座隧道,隧道長約25.5公里,多為全線重點控制性工程。
橫斷山脈重巒疊嶂,瀾滄江水蜿蜒流淌,群山保留了大自然最美的風貌,也割裂了進出山區的道路。項目部生產副經理張曉華說,由于當地天氣熱、濕氣重,許多人出現中暑現象,經常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有的職工被蚊蟲叮咬后導致皮膚潰爛,癢痛難耐。
但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前期施工一樣沒有落下。施工人員每天早上出發,中午到達目的地,那正是一天中最熱的時候,勘測人員常常頂著40多度的高溫作業,在二到三米高的雜草中去清點樹木數量。烈日炎炎,雜草叢中沒有一點風,工作一會就會大汗淋漓;雨林中蚊蟲肆虐,被咬之后奇癢無比,苦不堪言。而各個施工駐地,則分散在距離項目部幾十公里遠的大山上。
項目部在沿線組建三個工區,并在各洞口因地制宜布設9處前沿駐地,由于工點大多分布在人跡罕至的山地雨林中,為保障物資供應,他們修筑近百公里施工便道,將整個工地串聯成一道形似北斗的山嶺走廊。
翻山過嶺的便道最怕雨水和地質災害,可雨林里偏就怕什么有什么。西雙版納5個多月的漫長雨季里,塌方、滑坡、山洪、泥石流,都對雨林中盤山而上的施工便道造成極大威脅。尤其是作為物資運輸主線的1、2號便道,不足30公里的山路竟然分布了57處問題路段。
3年前,也就是2018年,他們遭遇了西雙版納地區50年一遇的特大水災。
那年雨季從6月持續到9月,頻繁發生的水害經常沖毀便道,嚴重影響了項目的施工進度。
為保障物料運輸暢通,項目部科學設置物資中轉站,安排專業設備和作業道班,對施工便道進行全天候維修養護。針對雨林丘陵特有的氣候和地質條件,以網裝塊石堆砌代替傳統擋墻,成功運用復合防滲土工布護坡工藝,有效強化便道上下邊坡的穩定性,保障了施工的順利進行。
水深火熱
項目部黨支部書記孫鈞介紹,19標段地處瀾滄江斷裂帶,25.5公里正洞隧道、12.5公里輔助坑道,集結了軟巖大變形、順層偏壓、突泥涌水等一些列隧道施工難題,堪稱全線地質條件最差,施工難度最大的標段。其中,水的問題一直與隧道掘進過程相生相伴,讓建設者備受煎熬。
巖層多變、局部富水是滇南地質的普遍特點,加之軟巖遇水軟化,涌突成為施工的一道巨大難關。標段最大一次涌突發生在曼木樹隧道內,當時在2分鐘內竟冒出4000余立方米泥水。由于現場應對及時,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水是產生涌突的“罪魁禍首”。防治涌突,預判是關鍵。項目部工程技術人員在系統研究圍巖地質掌子面巖性的基礎上,運用大地電磁法,深入開展隧道地質預報,同步引入超前取芯鉆機,綜合TSP法、瞬變電磁法、紅外探水等多樣化方式,全面精準掌握前方地質信息,超前研判破碎帶、富水帶位置與規模。
在工程建設中,他們開展超前預報845次,成功探測富水、斷層等各類不良地質62次,紀實采取超前鉆孔泄水、帷幕注漿等處置手段,為隧道施工的安全推進提供了堅強保障。
反坡排水是山嶺隧道施工繞過不過的攔路虎,盡管對富水地質早有準備,一航人還是在滇南的“水簾洞”里遭遇了重重挑戰。
由于洞內滲水嚴重,“淋雨”掘進成了很多掌子面的常態。特別是進入雨季,現場工人經常穿著橡膠連體服,在齊腰深的水里施工。
受地下水熱活動影響,玉磨各隧普遍存在高地溫現象,曼木樹、景寨、勐松1號隧道的巖溫常年在38度以上。“這股‘老湯’在發燒的巖層里煎熬了幾萬年,水溫比體溫還高,”施工員李彪介紹,“更討厭的是噴漿時還會沾染混凝土、速凝劑這些‘佐料’,對皮膚腐蝕性很強。”
工程部長余漾的笑容里滿是心酸,“換雨鞋時,你要是看誰套了兩雙襪子,那肯定是爛腳了,腿上身上灼傷都好處理,最怕腳上爛,影響走路,愈合又慢,穿兩雙襪子能保護傷口,里面那雙就當是紗布了。”(王琦 于春光 孫元興)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