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一直是一座城市綜合實力的象征,也代表著一座城市交通的升級。
沈陽是歷史文化名城,素有“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之稱,也是全國第七個擁有地鐵的城市,沈陽地鐵2號線南延線的建設進度一直備受關注。作為沿城市“金廊”敷設的南北向骨干線路,2號線建成后將使沈陽北站和桃仙國際機場兩個一級交通樞紐緊密銜接,充分發揮“空鐵聯運”作用。
此前,沈陽地鐵2號線南延線市民廣場站、科技園站及其區間順利實現封頂。至此,中煤三建市政公司沈陽地鐵2號線南延線3標項目部承建的兩座車站主體結構及其盾構區間施工基本完成。
全力以赴 項目跑出“加速度”
2019年盛夏,沈陽地鐵2號線南延線3標項目經理楊濤接到任命后,帶領項目部一路“跑步”進場,迅速開展項目前期籌建、協調工作,當年8月底,項目吹響了項目正式開工建設的號角。
“這是公司在沈陽中標的首個同時包含2個地下車站的項目,其對公司在沈陽市場的意義深遠。”楊濤說道。
歷時2個半月,楊濤帶領項目部克服了占用綠化用地協調量大、圍擋圍蔽面積大、路燈桿遷改量大、地下管線探挖量大、臨近有壓管線作業風險大等施工籌備作業困難,并迅速轉入車站圍護結構施工。
在項目部的科學部署、精心組織下,科技園站圍護結構提前15天完成,為項目的開局之戰鳴響了第一槍。
科學謀劃 助推地鐵“加速跑”
科技園站是南延線跨度最大的車站,最大跨度達33米,施工期間受疫情、汛期及冬施影響嚴重。
“為了保障科技園站建設快速有序推進,我們優化施工方案,增加資源配置,開展大干100天決勝保目標勞動競賽活動等多項措施。”項目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項目開工以來,大家防疫情、戰酷暑、斗嚴寒,抓質量、搶進度,歷時七個月、高效地完成了車站施工任務。”科技園站于2020年年底實現主體封頂,近300米長車站實現了“當年開挖、當年封頂”的目標任務。
2020年是南延線項目生產任務最為繁重的一年,在科技園站開展主體大干的同時,盾構施工也在緊張的籌備中。“冬季低溫施工給整個工程帶來不小難度。”楊濤告訴記者,“項目部迎難而上,克服了秋冬季節多交替大風天氣和低溫寒冷條件下盾構組裝調試困難等不利條件,使工程得以順利推進。”
為了鼓舞士氣,“上下求索,激情跨越”“落實安全責任,推動高質量發展”……這些非常醒目的字眼在工地處處可見。“冬季施工難度挺大的,但為了沈陽的騰飛,付出再多也值!”一位工作人員笑著說。
2020年11月中旬,伴隨著刀盤轉動與樁體摩擦的陣陣轟鳴聲,盾構機刀盤緩緩轉動,身著“紅裝”的盾構機整體緩緩向前掘進,標志著科技園站—市民廣場站區間右線的順利始發。
VR技術 推進“智慧工地”建設
“戴上頭盔,手持VR手柄,通過VR眼鏡就可以漫游在工地施工場景中。”在VR安全體驗館正式落成當日,現場員工就迫不及待地體驗了一番。
VR安全體驗是通過虛擬現實 VR 技術模擬施工現場類似的環境,能使人“親身”經歷工程建設施工中火災、電擊、坍塌、機械事故、高空墜落等工程事故,具有真實、互動、情節化的特點,讓體驗者親身去經歷,去感受施工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各種危險場景,并掌握相應的安全防范知識及應急措施。
項目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說,VR安全體驗館把以往的“說教式”教育轉變為親身“體驗式”教育,由傳統的“讀規章制度、看事故視頻、簽名”老三樣,改為把施工現場安全事故形式模擬VR體驗,讓施工從業人員親身感受違規操作帶來的危害,強化安全防范意識,熟練掌握部分安全操作技能。
從施工初期,項目部就著力打造標準化工地和智慧工地,并結合高新科技,打破傳統安全管理模式,寓教于學,快速地提高作業人員的安全意識,糾正習慣性違章,真正地讓標準化在施工現場落地。
厲兵秣馬 鍛造“鐵軍”勇擔當
項目自開工以來,項目部堅持“干”字擔日月、“實”字寫春秋,大干快上、奮力拼爭,迅速掀起大會戰熱潮,助力項目提速提質強引擎,為公司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積蓄強勁動能,奮力奪取“十四五”開局首戰首勝。
南延線項目部是一個年輕化的團隊,這讓他們得以時刻保持著飽滿的工作激情。項目團隊主動干事創業,啃下了一個又一個硬骨頭,榮獲“2019年度沈陽地鐵優秀項目部”“沈陽市建設工程質量安全協會先進施工單位”“2020年度遼寧省安全生產標準化工地”等榮譽,贏得了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企業口碑,樹立了良好的企業形象。
今年年初,新任沈陽市長特別指出——沈陽市要加快地鐵建設,打造“軌道上的城市”!這為公司獲得更多沈陽地鐵市場提供了新機遇。
戰鼓催征馬蹄疾,砥礪奮進正當時。下一步,公司將繼續認真落實“工期、質量、安全”三位一體管理體系,突出強化安全責任落實、安全過程控制、安全重點管控、安全文化建設,筑牢企業發展基石,為城市建設做出應有貢獻,樹立市政“鐵軍”形象。(張朝輝)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