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目標的確立,釋放了全面綠色低碳發展的強烈信號。建筑業占全球近40%的溫室氣體排放及36%的能源消耗,處在城鎮化進程中的中國存量建筑規模巨大,在此基礎上每年仍然有20 億平方米的新建建筑加入其中。在中國邁向碳中和的過程中,建筑業全面低碳轉型勢在必行。
2021年,中國以累計超過1.1億平方米的認證總面積連續5年登上全球除美國以外的LEED 十大市場排名榜單首位。
綠色內驅
從經濟效益到社會效益
LEED覆蓋了建筑全生命周期,幫助樓宇業主從建筑建造、設計、運營3個階段解決“無法衡量則無法管理、無法管理則無法提升”的問題。而LEED最初進入中國是緣起外資企業為其在華租用的辦公空間進行LEED內部裝修認證。很多國內辦公樓業主由此意識到,獲得LEED認證有助于吸引在當時承租力強且能帶來品牌效應的一批外資租戶。
綠色建筑的價值也逐漸凸顯。根據仲量聯行聯合GRESB(全球房地產可持續性評估標準)發起的一項投資者問卷調查,全球大約85%的受訪者認為綠色資產具備更大的升值潛力,平均持有期為9.7年,遠遠超過市場上大部分投資基金4—6年的持有期。同時,相較非綠色資產,接近70%的受訪者認為綠色資產可達到更高的內部回報率(IRR)。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將環境、社會和治理(ESG)納入投資決策。這也讓大部分企業不再單純地追求利潤至上,而是開始講究利潤之上的企業三重底線,即除了經濟責任,還有環境責任及社會責任。
例如,港交所2019年發布的ESG指引,更嚴格地規定了企業ESG 報告的發布標準,對上市企業的碳排放、廢棄物處理等都提出了量化的匯報指標。國內有大批房地產企業在港交所上市,他們每年都要完成ESG公報披露,綠色建筑認證就是其中一項相對契合的量化成果披露。
此外,全球變暖加劇與極端天氣頻發,也給房地產行業帶來了重重風險。根據Geophy與Four Twenty Seven對全球范圍內321家上市REITs旗下超過73500個物業資產的一份調查,其中35%的資產目前已經受到氣候災害事件的威脅,中國香港和新加坡的房地產資產價值最受海平面上升的威脅。
因此,富有前瞻性的房地產企業將綠色建筑作為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部分,是可以實現兼顧資產價值與企業“三重底線”的雙贏。
政策扶持
加速建筑綠色轉型
政策扶持也是推動中國綠色建筑繁榮發展的助推器。
自中國2012年出臺《關于加快推動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來,政府對綠色建筑的重視程度逐年提升。一些地方政府出于環保要求、招商引資等動因,通過強制或補貼等政策激勵區域內建筑取得綠色建筑認證。2020年9月提出碳中和目標之后,生態環境部要求在“十四五”期間深化包括工業、建筑、交通、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的低碳改造力度。
這些政策在樓宇經濟蓬勃發展的進程中,高效促進了區域內建筑標準的提升。
例如,北京CBD核心區在其規劃導則中就要求各地塊滿足綠色建筑標準。其也是國內第一個由政府主導、多業主共同開發背景下,獲得LEED Neighbourhood Development(街區開發)金級認證的區域。同時,北京朝陽區在2015年將LEED認證納入綠色建筑激勵計劃。截至目前,北京CBD共擁有25座甲級寫字樓,其中的16座寫字樓已經獲得LEED認證,占比64%。超高的LEED滲透率,讓北京CBD成為國際上寫字樓“綠化”程度較高的CBD之一。
變革進行
綠色金融潛力巨大
隨著金融市場“負責任投資”理念的不斷深入,從金融領域促進經濟綠色變革的呼聲成為主流。
以綠色債券市場為例,從2007年歐洲投資銀行發行第一筆綠色債券,到2020年,全球綠債發行額已超過2900億美元。即使受到全球疫情的影響,這一數據依然比2019年上漲9%,凸顯了可持續金融的巨大增長潛力。
建筑是全球綠色債券募集資金投向的第二大板塊,僅次于能源。根據氣候債券倡議組織數據,2020年全球綠債發行的26%投向建筑業。就中國而言,根據保爾森基金會測算,“十三五”期間中國針對綠色建筑的投資總額超過1.65萬億元人民幣。
考慮到中國巨大的建筑量和全球領先的綠債發行市場地位,再加上雙碳目標下綠色金融迎來政策窗口期,綠色債券對建筑綠色轉型的支持更加未來可期。
從2016年起,領展、太古地產、恒隆地產、當代置業、龍湖等房地產企業已經開始使用綠色債券、可持續發展表現掛鉤貸款等綠色金融工具融資,綠色建筑認證成為了幫助證明其綠色績效的有力工具。
領展報告顯示,領展房地產綠色金融占集團總體融資約四分之一,未來有望占整個貸款組合比例大半數。同時,其綠色金融框架要求其發展中或運營的物業都拿到或即將拿到香港綠建環評或LEED認證。(王 婧)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