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全國市長研修學院與上海濟邦投資咨詢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城市“雙碳”行動研討會舉行。
低碳領域的與會專家、學者圍繞經濟發展與低碳轉型該如何抉擇,碳資產該如何變現,綠色基建項目錢從哪兒來進行了討論,為城市實現“雙碳”目標謀大計。
城市是落實“雙碳”的重要載體
“雙碳”作為減緩和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手段,其理念已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同,實現“雙碳”目標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長期戰略。
今年9月22日國務院印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指出,要處理好發展與減排、整體與局部、短期與中長期的關系,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局。
城鄉建設領域是碳排放的大戶,而且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和人民生活的不斷改善,碳排放占比預計還將呈上升的趨勢。當前,城鄉建設領域面臨著比較艱巨的節能減排任務。
全國市長研修學院副院長陳蕓華在會上表示,目前我國建筑能源消費總量逐年上升,消耗的水泥、玻璃、鋼材分別占全球總消耗量的45%、42%、35%。研究顯示,我國建筑每年拆除量接近建筑存量的1%,每年產生的建筑垃圾約20億噸,城市資源化利用率僅為9%,城市機動車排放污染日趨嚴重,這些已成為我國空氣污染的重要來源。
10月2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提到,城鄉建設是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載體。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人居環境持續改善,住房水平顯著提高,同時仍存在整體性缺乏、系統性不足、宜居性不高、包容性不夠等問題,大量建設、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建設方式尚未根本扭轉。
據業內人士介紹,“雙碳”戰略下城市作為重要載體,特別要加快低碳轉型,因為城市是綠色低碳發展的主戰場,承載一半以上的人口和90%以上的GDP。與此同時,城市還消耗了80%以上的能源資源和碳排放,是環境污染的重要陣地。對于中國來說,城市綠色低碳發展更為迫切。
上海濟邦投資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燎表示,從全國范圍來看,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需要各個行業通力合作,共同打造良好的低碳生態。但同時,“雙碳”目標又將分解成行業或地域的具體指標,需要共同努力去完成。城市作為我國決策執行的基本單元,是落實“雙碳”戰略目標的重要主體,也是“雙碳”目標實現的最大應用場景。
探索城市綠色低碳轉型根本路徑
在“雙碳”目標的壓力下,城鄉建設如何落實高質量發展?
為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上述文件提出,要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推進城市更新行動、鄉村建設行動,加快轉變城鄉建設方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針對當前城鄉建設中存在的大量建設、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突出問題,《意見》還從區域協調發展、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綠色建筑、綠色建造等方面提出了系統解決思路。
上述業內人士提出,實現城市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要做好功能定位。產業經濟高端化、民生服務高效化、終端能源電氣化、電源結構去碳化、供需兩端智慧化是城市綠色低碳轉型的主要路徑。
對于如何推進城鄉發展綠色低碳化,上述業內人士認為,城鄉發展的綠色低碳化核心是如何走一條集約、智能、綠色、低碳新型城鎮化道路,以更少的資源和碳排放代價來滿足人民群眾不斷提高的合理的生活水平,實現民生高質量發展。“這個過程中應該避免大城市病的教訓,從規劃之初就要體現綠色低碳發展的理念和要求,與此同時在建設環節和運營管理環節也應符合綠色低碳的新要求。”他表示。
張燎建議,從城市規劃、綠色建筑、低碳交通、可再生資源與能源,到智慧城市等領域,都與低碳發展息息相關。除了單個城市,也需要倡導城市之間形成產業、能源、技術方面的協同,共同探索和推廣低碳城市生態系統。
此外,他還表示,因為城市探索“雙碳”路徑時的基礎條件和目標不盡相同,地方政府的“雙碳”行動皆以地區實際情況為考量,這就需要國家層面在制定“雙碳”目標和發展規劃時,統籌考慮全國的整體情況,科學開展頂層設計,制定具體目標,關注新形勢下的新問題。
綠色金融助力城市雙碳發展
城市“雙碳”行動的實施必然會帶來新的基礎設施的改造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但過去十多年中國城鎮化的高速發展,使得地方政府財政緊張,甚至有些城市已經沒辦法再支撐基礎設施的投資。在這樣的壓力下,城市實施雙碳行動的資金從哪里來?
對此,張燎建議,利用金融市場、金融工具及社會資本等來支撐城市“雙碳”行動。比如,基金、PPP、綠色債券、商業銀行綠色信貸等。同時,在低碳專項規劃之外,還要做與之匹配的資金投融資的規劃。
世界銀行集團國際金融公司亞太區CIO李耀表示,如何推動“雙碳”戰略,綠色金融確實是核心。綠色金融就是創新的過程,如何適應“雙碳”戰略、“雙碳”行動,做出金融上的布局及創新是關鍵。
據悉,我國在2016年已經建立了綠色金融體系,包括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股票指數、綠色發展基金、綠色保險、碳金融等。
交通銀行總行公司機構業務部資產與行業管理部副高級經理朱聞昊表示,當前金融機構在綠色金融產品創新方面還缺乏更強的針對性,未來需要積極探索發展。同時,還需要發展綠色債券、綠色ABN、綠色并購、綠色租賃、綠色銀團、綠色資產證券化、綠色保險等多元化金融產品,為綠色產業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解決綠色項目融資難問題。(本報記者 蘇艷蕾)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