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墻藝人正在“創作”中。 通訊員 旦正多杰 攝
從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道幃藏族鄉政府所在地出發,沿202省道向東行駛2公里處,映入眼簾的是久負盛名的寧巴村村口大門,堅實墩厚的青石墻體,平展的邊瑪草墻領,大門氣勢壯觀。
寧巴村是循化縣道幃鄉的一個農牧結合的村莊,過去村經濟和村基礎設施建設很落后,村民家庭收入主要靠季節性務工和農牧業收入為主。
自脫貧攻堅工作啟動以來,寧巴村黨支部積極響應各項扶貧政策,動員村內勞動力,充分發揮村民砌石筑墻的傳統技藝,打造省級優秀勞務品牌——“寧巴石匠”,逐步探索“黨支部+農戶”發展模式,帶動村民靠手藝發家致富,邁向幸福新生活。
“寧巴村壘石砌墻技藝,長達600多年的傳承,它以本地毛青石、生土和邊瑪草為材料,采用收分墻體、加厚墻體、做邊瑪草墻領等砌筑方法,有效提高了藏式傳統建筑的安全性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我們不僅要傳承這門技藝,還要靠這個技能過上好日子。”寧巴村支部委員加羊加說。
作為寧巴村致富帶頭人、“寧巴石匠”傳承人,加羊加憑借精湛的砌墻手藝,年收入達20余萬元,在村里蓋起了“小別墅”。同時,他每年帶領村內的貧困勞動力到自己承攬的工地上打工就業。
村民普化才讓就是其中之一,當時普化才讓因妻子患重病,看病治療花光了所有的積蓄,債臺高筑,2017年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一貧如洗的他一度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在村“兩委”及老黨員的再三鼓勵下,普華才讓燃起了對美好生活的希望。幾年來,他跟著村里的砌墻建筑隊輾轉甘青川等省,勤奮學習技藝,靠砌墻實現了個人年純收入超過脫貧標準,順利摘下貧困帽子,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我家如今已經脫貧了,不能光拿著政府給的錢過日子,而是要靠自己的手藝掙錢。”普化才讓感慨道。
像普化才讓這樣靠雙手勤勞致富的例子在寧巴村還有很多。“寧巴石匠”雖然文化水平低,但出色的砌石筑墻技藝令人嘆服,他們就是憑借這種傳統技藝,擺脫“等、靠、要”思想,充分激發內生動力、激活造血功能、“砌”出美好生活。
近年來,道幃鄉黨委堅持把“寧巴石匠”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扶貧工程,積極鼓勵村民,充分發揮“傳、幫、帶”作用,不斷壯大“寧巴石匠”隊伍。寧巴村黨支部充分發揮“頭雁效應”,寧巴砌墻建筑隊相繼在甘、青、川等省承接了60余座藏式建筑的新建與修復工程,創造經濟價值達175萬元,帶動貧困勞動力就業460余人,成功砌出一條致富奔小康的路,引領寧巴村群眾共赴致富新生活。
“寧巴石匠”這群從黃河谷地走出來的“集體藝人”,在循化縣鄉土人才政策重點打造和培育下,已成為農村牧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樣板,成為貧困村民創造高品質生活的典型。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