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住房修繕改造是一項看得見、摸得著、實打實的民生工程,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不僅要改外露的面子,更要做好惠民的里子。2019年,普陀區全面打響“三舊”換“三新”攻堅戰,啟動實施了800萬平方米規模化舊住房綜合修繕改造工作。僅在2020年,就新開工547萬平方米,實施總量相當于以往10年之和,占全市總量的三分之一。如此大的體量,又處在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需要兩手抓、兩不誤的大背景下,如何保質保量完成?
“舊住房修繕工作是一份無上榮光的事業,因為我們解決的是百姓實實在在的居住難題。”對于常年奮戰在普陀居住民生“主戰場”的普陀區住宅修繕管理中心副主任徐禕銘來說,面對修繕路上的各種“攔路虎”“硬骨頭”,容不得一絲一毫的拖一拖、等一等,“一切都要以解決群眾困難為目的,堅持做到讓群眾滿意和放心。”
寧愿在方案圖紙上多改一陣子
也要讓居民舒服居住一輩子
南林家港小區加裝電梯及綜合改造項目是普陀區2020年重點工作之一,推進過程中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設計出一張讓居民滿意的平面圖”。
“南林家港小區居民對系統性改造有迫切需求的,但之前多家單位都拿出過不少方案,可都無法徹底解決居民訴求。”長風新村街道金沙居委會的何春娟說,2019年國慶節期間,第一次接到徐禕銘要求帶設計單位到小區踏勘現場的電話時,覺得沒有多大希望,只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接待了他。“畢竟當時小區改造工作處于停滯,居民矛盾和信訪很多。”
改造后煥然一新的老小區
然而,讓她沒想到的是,當天下午,徐禕銘帶著設計團隊到小區,沒有寒暄和客套,而是要求直接到居民家中,臥室、廚房、廁所、樓頂都作了勘測,還鉆到滿是積水油污的內天井里去看、去量,并且詳細詢問居民的生活情況,居住功能短板,修繕改造訴求。“一直弄到天都黑了才回去,這個時候我覺得,這個小伙子和別人不一樣。南林家港小區的改造可能有戲!”何春娟說。
經過與設計單位幾十次到現場實地踏勘,徐禕銘發現小區3棟居民樓的戶型布局各不相同,其中部分房屋原有結構為內天井砌體結構,由于房型和棟距原因,在室外加電梯難以實現。
為給居民爭取利益最大化,徐禕銘針對性、精細化地會同專業設計單位設計了10多版改造方案,實地上門了解居民需求。而為了配合居民時間,徐禕銘經常在晚上八九點、甚至周末奔赴居民座談會。面對居民的困擾和質疑,徐禕銘采用“一戶一策”,照顧到每戶居民的利益,把居民合理訴求和意愿一遍遍地修改在圖紙里,力求在不突破政策底線的基礎上,不讓居民留存遺憾。
據了解,從2019年11月開始,金沙居委會利用周末時間,連續召開了18場居民方案見面會和不計其數的居民疑問解答會。徐禕銘總是準時出現在現場,用接地氣的大白話,配合設計師和群眾講解方案,直到居民理解明白為止。
打磨改造設計方案(徐禕銘 右一)
“居民期盼改造太久,很怕這次的改造做不好、做不到。”何春娟介紹說,一次改造方案答疑會上,居民一開場就“開炮”,認為改造肯定不會像效果圖那樣好,有些居民甚至指著徐禕銘的鼻子表達積怨和情緒。但徐禕銘沒有生氣,反而是主動站起來,從材料選型、工藝功法到加裝電梯,更具體到小區改造方案與現行設計規范的瓶頸,以及后續他們準備如何突破瓶頸的思路,逐一用數據、圖紙和居民聽得懂的家常話進行解釋和說明,打消了居民的后顧之憂。
改造牽涉面廣,眾口難調,面對出現的質疑和矛盾,大部分人解決不了就擱置了。“作為房管人,要把改造的房屋看作是‘父母居住的地方’,寧愿在方案圖紙上多改一陣子,也要讓居民舒服居住一輩子。” 徐禕銘覺得,只有以心換心,學會用居民的角度換位思考,才能獲得居民最大的理解和支持。
居民的情緒平和了,對改造的方案認可了,對小區綜合修繕的態度也悄然發生了根本轉變。綜合改造變成了一項得到居民理解和支持的“全民項目”,原本設想最難“拿下”的1棟涉及臥室格局調整的居民樓反而是26戶中最先完成簽約的,短短半年時間,該項目外搬簽約工作100% 收官,“釘子戶”變成了“積極戶”,小區184戶居民距離住上“電梯品質新居”更近了一步。
只要是居民的呼聲
我們都應該站在百姓的角度認真傾聽
“上海到底好在哪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感受,而我的感受是從平改坡開始的,這個平改坡不是尋常意義的平改坡,這是遺留下的難啃的骨頭。”今年1月,白玉新村50號、57號、64號、71號全體業主給普陀區政府送來了一封“上海到底好在哪里”的感謝信。這封信,是來自基層群眾最真切的聲音,也是對綜合修繕改造工作最大的褒獎。
白玉新村50、57、64、71號等4幢房屋由于歷史原因,6樓與7樓之間存在一個退臺。關于退臺部位如何改造的問題,一直是歷年修繕改造中居民爭議的焦點:6樓居民希望實施平改坡,確保退臺部位屋面的防水和隔熱功能;但7樓居民卻希望保留退臺部位的既有使用,認為平改坡將減少窗戶采光。雙方兩不相讓,修繕工程一度陷入停滯。
徐禕銘(右一)和專班團隊探討工作
“這是居民內部矛盾,讓居民自己解決就好,沒必要插一腳,吃力不討好。”面對周圍人這樣勸說的話語,徐禕銘沒有聽從,也沒有退縮,而是主動請纓,攬下了這個“燙手山芋”。“修繕不存在什么大問題、小問題之分,也沒有什么急問題、緩問題之分,只要是居民的呼聲,我們都應該站在百姓的角度認真傾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找出矛盾癥結所在。”
在多次踏勘現場并與小區居民深入溝通后,徐禕銘以化解老舊小區改造實際操作過程中與相關政策法規之間的矛盾為突破口,提出“平改平”“平改坡”“平改緩坡”等多種退臺方案設想,在技術層面上反復論證、比選退臺方案的功能性、合規性、公平性及后續維保的可靠性,盡可能對業主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做到快速反應,力爭在政策允許范圍內盡量滿足不同業主的需求,尋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公約數。
最終,退臺“平改緩坡”方案憑借其同時滿足了6樓平改坡和7樓采光要求,得到了矛盾雙方居民發自內心的認可,“民生工程”帶來了更多“民生溫度”。正如居民在信中最后寫道:“上海最神奇的地方,不僅僅是東方明珠、陸家嘴,而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也能說話,這樣,老百姓就有一種歸屬感。上海到底好在哪里?我終于有了答案,這座城市踐行‘人民至上’。”
堅持“技術+管理”
80后小伙成長為“老法師”
2015年8月,徐禕銘從建工集團來到普陀區修繕管理中心,成為一名房屋建筑方面的專業技術人員。這樣一位80后小伙,很快用過硬的專業技能和實干的工作作風,得到領導、同事們的一致認可。
徐禕銘設計的屋頂噴淋裝置
“他的執行力很強,時常會有“金點子。”區房管局住宅修繕中心主任洪艷說,徐禕銘在房屋修繕上堅持“技術+管理”的工作理念,遇到工作難題總是認真鉆研創新,找到問題解決的辦法。如結合自身所學的暖通專業知識,因地制宜將消防阻火系統運用到修繕工程中,構建了“屋面及架體簡易噴淋阻火系統”。這套系統被采納編入市住宅修繕工程消防安全管理指導圖冊中。
普陀區啟動成倍增長的修繕改造任務以后,徐禕銘更是鉚足干勁,“5+2”“白+黑”全年無休成為工作日常。手機不離身是為了“秒回”與工作相關的信息,被同事們笑稱為“時間管理者”,將24小時過成48小時。雖然家住楊浦區,但是他對普陀區的每一個老舊小區、每一條道路都如數家珍。“徐老師就是個活的GPS。” 區修繕專班干部倪笑春介紹說,疫情期間,所有小區只有一個出入口,徐禕銘帶領大家查項目時,根本不用電子地圖,就清楚地知道每一個項目小區出入口、項目部的位置。“那個時候我覺得,這個房管人挺行的。”
“典型的實干派。”在西部集團下屬中山物業公司副經理姚嘯洪眼中,徐禕銘十分敬業,也特別能吃苦耐勞。無論是工作日還是節假日,總是全天候待命,時刻關心著修繕項目工地的文明施工、消防安全質量等情況。尤其是防臺防汛期間,他深夜仍帶領實施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人員一起上腳手架查看加固措施的落實情況。
去年疫情期間,普陀區有75個小區的修繕工程計劃復工,約有近4000人的修繕項目務工人員將從全國各地回滬參與到修繕工作中。作為當時修繕中心項目現場的負責人,徐禕銘和設計專班團隊第一時間編制并落實執行《普陀區舊住房綜合修繕疫情防控工作專項方案和工作指引》、先于上海市“綠碼”組織開發普陀區舊住房修繕工程項目復工人員管控系統小程序等措施,并于4月實現修繕項目全面復工復產,為完成年度547萬修繕任務夯實了基礎。
在“8.25”火災后,為確保施工現場的消防安全,面對禁止修繕工程使用熱熔工藝和毛竹腳手架的要求,徐禕銘主動跨前一步,帶領團隊加班加點,在短短兩周內實地踏勘并在全市率先編制了《普陀區住宅修繕工程屋面防水工藝推薦性方案匯編》,并推廣到全區舊住房綜合修繕改造小區的實際應用中,及時、有效地統一了各實施、監理、施工單位的工作方式和方法。
此外,徐禕銘還注重在老舊住房綜合修繕改造中總結項目經驗,提煉老舊小區修繕可復制、可推廣的解決路徑和工作方法,如以南林家港小區綜合改造與加裝電梯結合的成功案例為切入點,創新提出了“修繕+加梯”工作推進模式,并在風荷苑等重點修繕項目中不斷優化完善,制定了修繕改造工作助力居民加梯“三同步,三減少”工作專項方案等實戰寶典。
547萬平方米的任務,140-150個涉改小區,350余場次修繕方案討論會,1000余場次施工協調會議,1885幢腳手架安全監管,高峰期近5000人的施工人員管理,無數次的居民接待和問題協調。這一連串的數字背后,折射出的是普陀區舊住房修繕改造工作者的辛苦付出。
“修繕在建筑領域是個小工程,但對于老百姓的生活,那就是天大的事。”徐禕銘感慨地說,在修繕的過程中,居民的不理解、碰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時,也會有挫敗和委屈,“但是,這和居民百姓改造后的幸福笑臉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吹骄用駶M意了,我也更加有動力。(來源:上海普陀)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