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寧波萬科企業有限公司主辦,世界建筑雜志社組織的2021理享·家·生活租賃住宅國際方案征集競賽,要求在給定的寧波具體項目背景基礎上進行設計,結合新政策的落地,根據對不同居住客群、模式的分析推導出不同的戶型單元,提出未來新型居住模式或戶型分隔的探索性設計方案。
本次競賽評審組委會本著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對每一件參賽作品進行了評議。初審由建筑、規劃、住宅設計研究的學者,專家,實踐建筑師組成的評委,針對“空間體驗”“創新度”“空間靈活度”“可實現度”四個方面對所有提交方案嚴格認真的打分,于2021年11月15日選出得分前15名的方案。
此次線下終評會定于2021年12月6日(全天)于寧波萬科公司本部舉行。
網絡最佳人氣獎
評選規則與獎項設置
針對15個入圍方案進行投票,請根據方案圖及亮點闡釋進行投票,每位投票人限投1票,投票按鈕請見微信底部。
截止時間:2021年12月6日中午12:00
獎項設置:根據投票結果,將評出1名得票最高的方案(獎金:3000元)
初評入圍作品 (按報名編號排序)
A001 可移動的家
參賽編號:A001
設計者/設計團隊:林瑞/山而設計工作室
亮點闡釋:
房子雖租,但生活需精致;標準如下:擁有1.8米大床可以賴床,擁有1.5米沙發可以躺平,擁有獨立淋浴間,
擁有浴缸可泡澡,擁有化妝區美美拍照,擁有獨立衣帽間,擁有現代廚房設備一應俱全,擁有清潔區等。
A006 自然生長
參賽編號:A006
設計者/設計團隊:陳智航,丁曉娜/凌致建筑設計
亮點闡釋: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樹木的亦由一顆種子起始。在未來,建筑可由一個基本單元粒子起始,按人們的使用需求生發,進行多樣化的定制拓展。以模塊為基礎,根據需求,在多樣空間里自由生長。在時間的長河里自由變換空間。
A008 家外之家
參賽編號:A008
設計者/設計團隊:張浩、孫書劍/15 Studio,王鑫
亮點闡釋:在均質軸網里規劃的多元私人空間之外,一個模糊私人與公共邊界、營造豐富交互體驗的過渡空間被組織出來——家外之家,將人們從傳統居住空間的孤島中解放出來,在一定的安全感中分享私密,探索后疫情租住模式的新的可能。
A021 理享綠洲
參賽編號:A021
設計者/設計團隊:李瀛洲,趙熠萌
亮點闡釋:我們將視角聚焦于面臨更多租房困難的城市新青年,試圖設想屬于這些人的一種回歸基本快樂的未來生活:在這里,租賃住宅以最小的建筑面積與免費的自然提供每位住戶以一種低成本的品質生活。在這樣一個最簡單的平臺之上,自由、平等與互助可以自然發生。
A025 后疫情時代全生命周期租賃社區暢想
參賽編號:A025
設計者/設計團隊:王吟秋,鄭思雨/站直青年
亮點闡釋:房價居高不落,疫情反反復復,一個人和一座城市的較量,你還要堅持多久?也許,你尋找的不過是一些溫暖,一群共同生活的伙伴。全生命周期租賃社區,讓客居他鄉的我們從容而歸,在社群的大家庭里找到歸屬。
A029 家之樞紐
參賽編號:A029
設計者/設計團隊:李珊珊,車映雪,孟宇凡
亮點闡釋:設計“家·樞紐”將居住、共享功能垂直穿插。居住部分是極具適應性的基本模塊,模塊切分、組合可形成豐富多變的套型空間。共享部分涵蓋社區文化、養老托幼、創新創業、康體健身,旨在為各類居民提供多元化公共服務。
A036 多功能租房
參賽編號:A036
設計者/設計團隊:劉昌勵/三川建筑事務所
亮點闡釋:錯層住宅充分利用空間,容納更多向陽租戶。外立面每四層為一組,上層出挑,為下層遮陽。地面層、屋面層和北向每兩層的敞廊為多種鄰里空間。戶型外區高內區低,兼顧采光與通風。多功能租用模塊可靈活組合成各種家具。
A042 園居——租賃公寓3.0時代居住模式探索
參賽編號:A042
設計者/設計團隊:譚鑫鑫,劉瀟云,彭貝
指導教師:金秋野,朱淵
亮點闡釋:受古典園林豐富的層次空間啟發,設計借助九宮格的空間架構,分析園林的虛、實體和過渡空間,得出三種空間基本構型,再轉譯為現代住宅中的居住、共享和曖昧空間。同時通過家具墻體一體化設計,滿足全生命周期的使用。
A051 住宅綜合體
參賽編號:A051
設計者/設計團隊:張逸群
亮點闡釋:設計提出了住宅單元概念,覆蓋從單身公寓到三代同堂多樣戶型,實現住宅可持續性和全周期性;垂直立體集中整合共享空間,最少干擾,即便在極端疫情管控下仍可提供開放;建筑綠化無處不在,確保“每戶一棵樹”的原則。
A058 The intimacy & The public——用可變生長的過渡空間控制私密與公共的人際交往距離
參賽編號:A058
設計者/設計團隊:李力維,賈晉悅,張彩陽
指導教師:金秋野
亮點闡釋:本設計面向寧波初入社會的23-35歲青年群體,探討了租賃群居情況下,青年群體隨自身發展而不斷變化的人際交往距離需求,通過插入可變生長的過渡空間,協調公共與私密,結合個性化定制,為每位租賃者帶來舒適與便利。
A059 自定義居室
參賽編號:A059
設計者/設計團隊:石俊杰,王佳樂
指導教師:金秋野
亮點闡釋:本設計棄用傳統住宅的功能房間劃分邏輯,將居室設定為固定的“主要生活空間”和靈活多異的“補充空間”,二者以被服務和服務的關系設置在一起,根據用戶需求來進行有機組織,結合模塊化家居來實現高度實用的租賃住宅。
A066 What is Home?——何以為家
參賽編號:A066
設計者/設計團隊:張誠、張子和,魏斌
指導教師:金秋野
亮點闡釋:家從不是萬丈高樓里一個個戶型,家=人+房子+自然,是其總和。它帶來的是歸屬感和安全感。我們可以隨心所欲調整房子布局,不必擔心因此露宿街頭。可以在院落里休憩,迎接自然的風花雪月。當然我們也有難忘的人,也渴望穩定的人際關系,我想正是這樣,才會有心安處!即是吾鄉!即是吾家!
A102 FAA
參賽編號:A102
設計者/設計團隊:陳泳全,姜憶南/北京交通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
亮點闡釋:本設計將租賃住宅設定為限定租賃雙方行為邊界的居住模式。嘗試“基本功能空間+適應性空間”的居住戶型,實現建筑體系的標準固定與持續可變。通過公共空間、玄關、儲藏、核心功能、陽臺等空間的精細化設計提升居住品質。
A130 代際共居養老模式下的共享住宅設計研究
參賽編號:A130
設計者/設計團隊:郭岱,劉夢佳,李書冉
指導教師:宋祎琳,宗士淳
亮點闡釋:
“什么是共享?
當青年遇見銀發長輩
我走出了你的智慧,你走進了我的青春
在日常的活動中我們才知道
房子是租來的,但生活不是”
——《玖樓》
本設計對代際共居養老模式下的青銀共享租賃住宅設計進行研究。
A131 基于功能復合的共享住宅設計研究
參賽編號:A131
設計者/設計團隊:王冉星,張雨,耿凱璐
指導教師:宗士淳,宋祎琳
亮點闡釋:本設計通過研究“復合+共享”居住模式的歷史沿襲性,對復合居住模式、共享居住模式、空間組織進行探討。結合藝術村落多元群體共居與創作居住功能混合的背景,以藝術家為適用人群進行藝術公社設計,提出功能復合型共享住宅的設計策略。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