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1日上午9時30分,一輛輛垃圾運輸車駛進卸料大廳,紅廟嶺生活垃圾焚燒協同處置項目正式接收生活垃圾。10時18分,最后一片垃圾暴露面被焊上防滲膜,紅廟嶺垃圾填埋場二期正式閉場。福州由此告別生活垃圾“填埋時代”,在全國46個垃圾分類重點城市中率先實現“零填埋”。
“紅廟嶺是福州城區生活垃圾集中處理的唯一場所,經歷了填埋處理、綜合處理、分類資源化處理三個發展階段。”紅廟嶺垃圾綜合處理中心主任鄭炎斌說。
1995年,填埋場一期建成啟用,解決了生活垃圾“去哪里”問題。2007年,垃圾焚燒發電廠一期建成,福州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方式由單一填埋轉變為綜合處理。隨著城市發展,垃圾量逐年增加,填埋場二期在2011年啟用。此后幾年,垃圾焚燒發電廠二期、三期相繼建成投產,垃圾填埋的比例逐年下降。
大跨步發展始于2017年。這一年,垃圾分類尚未在全國、全省普遍推行時,福州市委、市政府就開始高標準謀劃,把紅廟嶺定位為承接全市主要生活垃圾的終端處置園區,在功能布局上充分考慮生活垃圾的集中化、分類式處理需求。
如今,隨著垃圾焚燒和危廢、餐廚、廚余、大件、協同處置等項目一一啟用,占地5371畝的紅廟嶺循環經濟生態產業園基本建成。
“通過成體系建設,實現基礎設施共建共享、資源循環利用、污染物‘近零排放’,保障了入園廢棄物100%無害化、資源化分類處置,讓福州的垃圾處理水平走在全國前列。”市城管委副主任林長盛說,此次啟動的協同處置項目作為園區垃圾分類處理的收官工程,除垃圾焚燒發電外, 還可協同處置園區其他處理項目產出的二級廢棄物。
“現在紅廟嶺不僅滿足現有垃圾處理需求,還預留空間,確保今后30年的生活垃圾得到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處理。”林長盛告訴記者,目前主城區垃圾產生量約4200噸/日,而垃圾焚燒發電廠一、二、三期和協同處置項目已經可以消納原生垃圾5000噸/日,園區還有餐廚和廚余垃圾處理能力650噸/日。
完成使命的垃圾填埋場二期將進行生態修復,為綠水青山間的紅廟嶺循環經濟生態產業園再添一道風景。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