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廣靈縣南村鎮周圖寺村,一排排紅瓦白墻的房屋和小院整齊排列,東西走向的入村水泥路寬闊平整,村子里衛生室、圖書室、活動室、文化廣場等一應俱全,村民生活便利。“真是趕上了好時候啊,搬下來后生活大變樣了,住進了大房子,家門口打工收入比過去強多了,吃水、買菜、看病都方便多啦!”村民曹德錄逢人便夸黨的政策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易地搬遷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實現貧困群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途徑。周圖寺村由原南村鎮南部山區13個行政村合并組成,這些村莊都是典型的“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的地方。按照“兩不愁三保障”要求,縣委、縣政府統籌考慮,對這些村進行易地搬遷。
“雖然群眾想要擺脫貧困的意愿非常強烈,但要離開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大家伙兒又都有點故土難離,還有對未來生活的顧慮和擔憂。”村黨總支書記劉志軍說,為了轉變村民的思想觀念,解除群眾的后顧之憂,村干部和黨員不厭其煩地一次次入地頭、上炕頭,和群眾講政策,為農民算大賬,干部的真心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大家伙兒都積極主動配合搬遷工作,先后共有643戶1323人搬出大山,住進了寬敞明亮的大瓦房。
上寺村60多歲的農民曹德錄老兩口在舊村有30多畝地不舍得放棄,怎么都不愿意搬下山。“我們兩人歲數也大了,一輩子就會種個地,這要是搬下去可怎么生活呀!”經過村干部10多次上門做思想工作,老曹終于想通了。如今,曹德錄老伴兒在公益崗和扶貧車間打工,全家一年能收入2萬多元,生活別提多滋潤了。
2019年8月,周圖寺村黨總支成立。易地搬遷合并的村多、人多、貧困戶多,情況錯綜復雜。“群眾搬遷到哪里,黨組織服務就跟進到哪里,情況再復雜也要把它捋順了。既然群眾都搬下來了,我們就要全力搞好服務,要讓群眾既能住上好房子,更能過上好日子。”周圖寺村黨總支一班人很快形成共識,并探索建立了“黨建+產業+服務”的一站式服務機制,力爭當好產業發展“服務員”、群眾就業“引導員”,持續做深做細做實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讓基層黨組織真正成為引領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貼心“領路人”。
易地扶貧搬遷后,群眾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有的農民一時難以適應。為了解決農民群眾遇到的實際困難,幫助他們盡快適應新的生活環境,村黨總支合理劃分村民小組,推行“黨總支+黨支部+黨小組”的三級服務體系,并爭取上級資金,建成集黨群服務、便民服務、日間照料、農家書屋、村級衛生、文化活動等功能于一體的黨群綜合服務中心,為群眾提供全方位、精準式一站服務。
針對易地搬遷戶發展養殖業遇到的實際困難,村黨總支積極爭取上級支持,建成周圖寺搬遷新村養殖園區,現已運行,解決了20余戶養殖戶的養殖難題,目前園區已養牛200多頭、驢20余頭、羊300多只,由村黨總支統一管理,帶動搬遷村民在園區打工就業。在搬遷復墾中,村黨總支結合山區土地全部是坡地、旱地的實際,種植沙棘林2萬多畝、黃芪1.3萬畝,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實現穩定脫貧。
“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按照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即搬遷、即就業”目標,村黨總支在培訓就業上狠下功夫,充分發揮黨支部、黨小組、黨員的作用,挨家挨戶摸清村民的勞動就業情況,從思想上引導群眾轉變觀念,并建立起就業臺賬,結合群眾個人意愿,幫助村民實現就近就業增收。
村黨總支積極與上級部門、培訓機構、人社部門聯系,打造易地扶貧搬遷產業就業培訓基地,為搬遷群眾量身定制專題培訓班,目前通過培訓已有380人實現穩定就業。黨總支還充分發揮搬遷新村的硬件設施和地理位置優勢,積極引進建成鴻棉制衣、巧娘宮編織、旭隆古燈、黃芪加工產業園等扶貧車間和龍頭企業8家,實現“村頭建廠、崗位上門”,讓更多搬遷群眾實現足不出戶、就業增收。
一項項具體措施解除了搬遷群眾的后顧之憂,一次次貼心服務架起了干群和諧的堅固橋梁。如今,周圖寺村處處洋溢著一派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搬遷群眾過上了幸福的城鎮新生活……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