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白鷺翩翩,這是如今在廣西北海市馮家江流域可見的景象。兩年多來,北海市以“治污、生態、為民”為主線,通過一系列舉措進行城市生態修復,改善馮家江流域生態環境,讓昔日北海市的“納污河”華麗轉身成為美麗的濕地公園,保護了紅樹林,打造了北海市中央綠肺,讓北海市更加生態宜居。
污染嚴重 生態修復迫在眉睫
馮家江,是北海市主城區內最大的水系。
從地圖上看,馮家江自北向南穿越北海市區,上游連接“兩渠一庫”,為北海市的引用水源下游入海口,西邊是銀灘國家旅游度假區,東邊是金海灣紅樹林國家保護區。“馮家江流域的生態環境直接影響紅樹林、銀灘及北海市的生態健康和生態安全。”北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城建科副科長黃建瑞說。
如此重要的河流,卻曾一度污染嚴重。
由于基礎設施建設的滯后,不到17公里長的馮家江流域,卻密布了363個排污口,每天排入馮家江的生活污水約4.5萬噸,相當于24個標準游泳池的水量。另外,馮家江流域范圍內此前還有2000畝蝦塘、24個養殖場。圍塘養殖、污水直排造成馮家江水環境惡化,水質常年處于劣五類。
“原來很差的,又臟又亂又臭。”北海市銀灘鎮居民龐愈娟是北海馮家江濕地公園的保潔員,從小在馮家江岸邊長大,見證了馮家江流域生態環境的惡化。雖然就住在馮家江附近,她卻很少走近河岸。
水環境惡化導致流域內生態環境衰退。2014年,銀灘東區紅樹林遭受了滸苔和團水虱的雙重侵害,其他濕地植被和水生生物也受到侵害,生態形勢非常嚴峻。
馮家江流域的生態修復迫在眉睫。
全面整治 先治污后修復
2017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到北海視察并作出重要指示。在此背景下,北海市決心直面梗阻問題,于2018年啟動馮家江流域水環境治理工程項目。
這也是國內首個近海水域環境綜合治理項目,集江、河、湖、海于一體,整治面積達6688.66畝,其中陸域面積約3713畝,水域面積約2975畝,總投資約22.7億元。
為了確保項目能夠順利推進,北海市引入有經驗的社會資本方參與馮家江流域綜合治理,采用設計-建設-融資-運營-移交的“PPP”模式,社會資本方建設運營期限為17年。運營期間,北海市政府按年支付服務費。如此,既緩解財政壓力,降低運營成本,又能提高整治效率。
全面整治,首要是治污。北海北排水環境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張世強是馮家江流域水環境治理項目負責人。他介紹,馮家江流域敷設了30公里截污管線,攔截污水,將污水和初期雨水輸送到污水處理廠。之后進入再生水廠繼續處理,回輸到上游,經過水庫、河道及周邊濕地坑塘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層層過濾、深度凈化,馮家江流域水體可達到或優于準四類地表水的標準。
與此同時,清除污染嚴重區域的淤泥54萬平方米,清退周邊養殖污染區近2000畝,拆河河壩、硬埂、管涵等阻水構筑物,暢通水系,減輕水體的內源污染。
治污之后是生態修復。本著“尊重自然、順應格局”的原則,減少人為干預,以自然生態方式對渠、庫、江、灘進行修復。拆除了兩岸違章建筑,補配植被,改造為污染過濾帶;對周邊坑塘破梗連通,改造為鳥類棲息“洲島”,形成具有凈化水質功能的“地上綠毯”與“水下森林”;以退塘還濕、退塘還林、退塘還灘為主線,形成自然生態凈水池、紅樹生境;利用現有地形疏浚潮溝、修整灘涂,形成底棲生物庇護所及鳥類覓食棲息地。
張世強說,項目全面應用了海綿城市理念,通過“滲、蓄、滯、用、凈、排”工程措施與生物治理措施,綜合提升城市防洪排澇和供水保障能力,著力改善城市水生態環境,構建良性水循環系統,讓城市更加綠色、生態、宜居。
效益顯現 環境宜居城市發展
1月下旬,寒潮來襲,氣溫驟降。恰逢周日,不少市民頂著寒風到馮家江濕地公園游玩。碧波蕩漾,寬闊的江面白鷺蹁躚,惹得游人紛紛駐足,舉起相機或手機拍攝。綠樹、清波、白鷺,站在馮家江岸邊看去,一幅生態和諧的美景。
筆者在現場看到,園區內設置了觀鳥基地、沙洲趕海、基塘農園、濱水棧道、景觀平臺、慢行系統等,市民游憩的空間較多樣。此外,園區還設有紅樹體驗區、濕地科普區、文化園等。馮家江濕地公園,已成為北海市休閑、文化、科普集一體的開放性城市中央公共綠地。
生態環境改善的效益正逐步顯現。據介紹,園區建成后每年消減主要污染物1366噸,減少污水排放1650萬噸。生物多樣性也越來越豐富。據不完全統計,相比2017年,公園吸引的候鳥增加了35種;沙蟲等底棲生物種類增加了23種;馮家江流域分布的17種紅樹植物,生長態勢也越來越好。
濱海國家濕地公園的建成,帶動馮家江片區商住、文化娛樂等第三產業的發展,為當地居民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過去不愿走近馮家江河岸的龐愈娟,如今上班就在公園里,下了班還常常帶著家人來游玩。“現在環境好了,空氣也好,以后我們北海一定發展越來越好!”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