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河北省灤州市響嘡街道堅持以“黨建引領”為核心主線,持續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黨員干部始終保持奮發有為的工作態勢,主動作為、主動擔當,高標準、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帶動了域內群眾積極投入到致富增收和建設美麗家園的行動中,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提升。
黨建領航、聚焦產業、創新思維,開拓村民致富路
如何實現鄉村振興、村民富裕,響嘡街道不擺花架子,不急于求成,而是因村制宜,因地謀劃,強化產業支撐,增加百姓經濟收入。在轄區51個村建立“村黨支部+產業富民+群眾參與”模式,打造了黨支部主導,黨員做示范,產業做支柱,村民受益的鄉村振興發展新格局。形成了基層黨組織一手抓黨建、一手抓致富“兩手都硬”的發展新思路。在把基層黨組織優勢轉化成為產業發展優勢的同時,有效地引領全域4萬名村民致富增收。
培育特色產業,壯大精品產業
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只有加快發展鄉村產業,實現鄉村產業振興,才能更好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響嘡街道結合每個村的實際情況,植根當地、吸引百姓參與,謀劃建立“一村一品、一地一特”農業產業格局。
老陳營村三面環水,土質優良。2019年,村黨支部結合鄉村振興和創建美麗中國河北樣板村,充分利用河北省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扶持政策,立足本村優越地理位置和肥沃土質,流轉了9戶村民的土地,由村黨員干部帶頭做示范,陸續發展了占地20畝的包含2個花卉、2個葡萄、2個蔬菜特色溫室高效農業產業區。現如今,特色產業已全部見到成效,實現了“村民流轉土地掙租金、入棚打工掙薪金”新的增收致富途徑。
“發展花卉全靠村黨支部引領,作為一名黨員,我愿以自己的溫室大棚做引導,吸引更多村民共圓致富夢。” 村民張進峰表示。
山西劉莊村是一個純農業大村,全村265戶,780口人,土地面積1080畝。為徹底轉變村民僅靠種植普通農作物為生的思維,村黨支部帶領村民走出去參觀,積極扶持村民發展肉牛養殖。村民朱紹春養殖30余頭黑白花肉牛,憑著養殖業,每年收入近15萬元。結合村民種植花生的傳統優勢,村黨支部積極為村民引進花生新品種,現全村有160戶進行播種,面積達600畝,每畝收入2600元。
依托優勢資源,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條
響嘡街道依托轄區內葛田莊、姜莊傳統漁業養殖優勢,不斷加大扶持力度、延伸產業鏈條,有效壯大漁業養殖、拉動相關產業發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村黨支部積極協助村民建成漁業生態園,邀請漁業養殖專家為村民傳授養殖技術,積極為村民引進新品種,增強市場競爭能力。目前,漁業生態園養殖品種涵蓋青草鰱鳙“四大家魚”以及紅草、冷水鸚鵡、錦鯉等觀賞魚近10個品種,不僅吸引灤南、樂亭等周邊地區客商前來收購,還遠銷京津冀和東北等地,帶動周邊群眾增收200余萬元。
在促進漁業養殖健康發展的同時,葛田莊村黨支部還根據漁場周邊環境清幽、植被覆蓋率高、自然風光秀美等資源優勢,鼓勵村民積極打造影視基地,發展以“生態漁業+垂釣+特色農家大鍋魚”為特色的鄉村游,開啟了“旅游觀光”助農致富的新模式,有效拓寬了村民致富渠道。
創新思維觀念,探索新的農業發展方式
遵循“支部引領+干部示范+黨員帶動+合作社支撐”的發展思路。2015年,姜莊村召開村“兩委”會、黨員和村民代表會,決定成立圣捷農業專業種植合作社,共吸納300多戶村民參與經營。經過多方市場調研和多次傾聽村民意見,最終確立了特色白菜種植的新模式,并依托農業合作社為村民提供新品種,利用無公害栽植技術種植白菜面積達到1500畝。在指導村民科學種植的基礎上,村黨支部還幫助村民解決銷路問題。在白菜收獲前,通過“合作社+銷售客商”方式,提前與各地收購商聯系,入村統一收購,姜莊村白菜遠銷沈陽、哈爾濱、天津、北京等地。2019年,實現銷售額900萬元,純收入750萬元。
建章立制、不拘一格, 積極打造美麗鄉村“新樣板”
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響嘡街道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抓手,根據不同村莊、庭院、家庭的產業基礎和特色,不搞千篇一律,而是注重差異化設計,在裝扮“外在美”的同時經營“內在美”,讓農民生活更舒適,農村環境更整潔,積極打造“宜居、幸福、富裕、活力”的美麗鄉村“新樣板”。
定制度、立規范,持續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環境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事關群眾切身利益、事關農村社會治理、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廣大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灤州市響嘡街道積極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持續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環境。以鄉村振興創建為標桿,把“四美鄉村”創建與扎實開展農村人居環境衛生綜合整治相結合,聚焦村容村貌整治提升、“廁所革命”等實事工程,通過街道上下黨員干部凝心聚力,合力攻堅,補齊各村基礎建設短板。
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響嘡街道轉變工作方式,由過去政府檢查督促為主調整為引導全民自覺自律、積極主動。轄區51個村,村支部書記負總責,村內將衛生劃片區由包片片長負責,各戶房前屋后衛生由村民自行負責,平時村內老黨員、老干部和德高望重的村民自愿在村里巡視,確保村內衛生經常保持干凈。
“我們村現有10條街道,多年來,我們始終通過村民規約和評選十星級文明戶,將村內衛生突擊整治變為常態化管理,全村36名黨員人人作表率,不計報酬,每天帶頭堅持清理,其中3名老黨員每天在村里巡視,各家各戶自覺將清掃后的垃圾送到固定垃圾清運點,這種行為已在全村141戶、457口人中根深締結。” 前遷義村村委主任于忠寬介紹說。
針對轄區村多面廣的局面,響嘡街道每年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列入年終考核村干部重要依據,每月采取村自查,片互查,街道主要領導帶領班子成員和各村支部書記逐村逐街查,形成了基層黨員干部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真抓實干,不敷衍了事。同時,利用村廣播喇叭廣泛宣傳保護環境衛生的重要意義,村主副街道常年懸掛環保宣傳條幅。通過制度約束、宣傳激勵,響嘡全體村民養成了自我維護村內環境的良好風氣。
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打造各具特色美麗庭院
創建美麗庭院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是推進鄉風文明、提升群眾精神面貌的有效載體,是延伸美麗產業、發展美麗經濟的堅實基礎。
進院長廊上懸掛著各式各樣的葫蘆,院中清塘綠水中掩映的片片荷葉,滿院飄香的各種花卉,屋內有序擺列各種圖書的書柜,為昔日普普通通的農家小院增添了無限底蘊,更凸顯出特色小院的無盡美麗……這便是后遷義村的“精品+特色”農家院落,也是響嘡街道農村獨具特色美麗庭院的縮影。
在美麗庭院創建中,響嘡街道采取借船出海的模式,先后帶領創建村的村干部,到外地省級美麗庭院創建“樣板村”進行實地參觀學習,回村后結合本村實際,謀劃創建標準和模式;引導村民以家庭為陣地,以庭院為載體,針對不同農戶特點,打造各具特色的精品庭院, “花卉小院”“葫蘆小院”“書香校小院”“靈棗小院”等各具特色的美麗庭院應運而生。
讓“美麗庭院”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老陳營在創建美麗庭院時,不僅打造庭院外在美,更注重產業美。特別是該村被確定為唐山市鄉村振興示范村后,村兩委堅持把美麗庭院創建與振興村莊產業相結合,積極謀劃特色經濟發展思路。為起到示范帶頭作用,引進建成兩座陽光玫瑰葡萄溫室大棚,從而實現特色水果+采摘體驗+休閑旅游,現每座溫室大棚已獲效益近10萬元。“美麗庭院”美了鄉村,也富了百姓。
培育文明鄉風,助力鄉村振興
加強鄉風文明建設,不斷激發鄉村振興“新活力”。村容村貌是鄉村的外在體現、文明鄉風才是鄉村的內在靈魂。濃厚的鄉風文明培育著新時代的新型農民。鄉風文明既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量。
作為唐山市文明村的前遷義村,一直重視對村民的家風教育,廣泛開展“牢記好家訓,傳承好家風”大講堂、“孝老愛親道德”大講堂和最美家庭、好婆媳、好兒女評選活動,通過評選孝老愛親好兒女等典型人物,在全村上下弘揚了正能量。
響嘡街道借鑒前遷義村做法,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創建,打造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風尚,將鄉風文明融入提升村民思想素質、創建美麗和諧新時代新農村當中,讓“誠、實、親、善”四個字匯入各村精神文明創建當中,更讓親情、友善、和諧的文明鄉風溢滿響嘡。
如今,該街道各村文明鄉風隨處可見,新時代四有村民比比皆是。其中,李興莊村楊瑞芹榮獲“全國孝親好兒女”稱號;前遷義村黨支部書記周德軍家庭榮獲2019年度河北省“最美家庭”稱號;田峪村田淑花榮獲“唐山市百名孝親敬老”稱號;后遷義村和前遷義村美麗庭院創建榮獲“唐山市級典范村莊”。
河北省灤州市響嘡街道通過突出黨建引領,建強組織,抓好基層帶頭人隊伍和黨員隊伍建設,筑牢基層基礎,為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如今的響嘡農村處處呈現著新變化、新氣象、新干勁,人民群眾幸福指數大幅提升。(通訊員:周珺)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