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二十二冶集團深耕裝配式技術,以中國中冶裝配式建筑(河北)技術研究院為載體,有序開展相關研究工作,走出了一條“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產業化、產業市場化”的高技術高質量發展之路,特別是在裝配式建筑領域,為中冶集團提升裝配式建筑品牌影響力、增強核心競爭力作出了積極貢獻。
突出頂層設計,強化戰略引領
近年來,研究院堅持由院長和副院長直接領導各研發小組的管理,形成了“1個管控平臺+4個設計中心+4類智慧工廠+多個智慧工地”的新格局,增設了互聯網+平臺數據信息分享機制和課題組+常務特聘專家指導辦公室的模式。通過明確各個研發課題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及責任領導,完善考核制度,加大獎罰制度等措施,緊緊圍繞全年的研發目標及工作內容,以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體系、裝配式鋼-混結構體系、裝配式低能耗建筑體系三個主打產品為基礎,在完善和推廣原有技術的基礎之上,完成了鋼混二代鋼結構產品的研發、工業化建筑和模塊化施工技術施工、低能耗建筑施工技術、PC結構快速檢測施工方法等新增課題的10余個專項課題的年度研發任務。
研究院也不斷發展壯大,研發人員由原來的160人增加到目前的230人。按照制定的建設目標,通過不同渠道,補充了信息化管理人員、軟件開發人員以及管道模塊化等相關專業的人員,在積極引進優秀人才的同時,通過完善人才機制來增強創新人才隊伍的活力,凝聚創新人才隊伍精力,初步打造形成了一支年齡結構合理,專業分布廣泛的高素質、專業化、精英化的裝配式建筑技術研發團隊。
研發立項結碩果 科技創新蓄動能
研究院研發課題年度研發任務全部完成,其中包括:科技部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課題1項、住建部科技計劃項目和科技示范工程各1項、住建部科技與產業化發展中心《裝配式建筑評價標準》范例項目1項、河北省住建廳科技示范工程及新技術示范工程2項、自主研發立項14項。在完善原有研發項目的同時,在數字化、智慧化、工業化建造技術、中冶綠建二代鋼結構體系研究、裝配式超低能耗建筑技術的研究取得一定的進展。
截至目前,報專利83件:其中授權發明專利4件;實用新型專利38件,獲軟件著作權4項,主參編國家標準2項;集團企業標準4項,獲省部級工法5項;裝配式技術獲中冶集團科學技術特等獎、裝配式混凝技術獲中國施企協會科技進步一等獎、裝配式鋼結構技術獲中國鋼結構協會科學技術一等獎、鋼結構示范項目獲中國冶金建設協會設計優秀成果二等獎;五礦集團科技協同獎1項;國家級優秀QC成果1項,河北省優秀QC成果4項;裝配式PC基地獲評北京中建協“裝配式建筑質量創新企業獎”;獲全國智能建筑及居住區數字化標準化BIM三星級證書;河北省燕趙杯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優秀獎3項;中冶集團BIM大賽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
多年來,研究院大力推廣預制疊合樓板生產工藝、預制裝配式混凝土剪力墻制作技術、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結構疊合樓板安裝施工技術相關成果,推廣項目30余項,經濟效益明顯,成效顯著。
搭平臺聚要素,推動產學研融合
面對裝配式建筑技術迭代升級,研究院始終聚焦產業發展,逐一研究分析“卡脖子”的技術環節是什么、重大前沿技術突破口在哪里,進而找準創新升級的方向和路徑,依托“院士工作站”,同清華大學、中冶建筑科學研究院、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燕山大學、哈工大等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搭建產、學、研、用平臺,把先進技術建立在市場基礎上,解決技術與市場脫節的矛盾,提升科技轉化能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科技與經濟融合發展。
圍繞三大產品體系,以裝配式建筑全產業鏈為脈絡,涵蓋研發設計、模具生產、施工安裝等不同環節,種好核心技術的“試驗田”。在完善遵化基地一期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2020年初,“中國第一、世界一流、綠色環保、高效智能” 工業化、數字化、智能化的裝配式建筑生產基地二期已經投產使用,并引進了智慧工廠管理系統,目前產品更加豐富,設施更完備、環境更優美、管理更智能,在疫情期間,一手抓防控一手抓復工,全年生產各品類PC構件近10萬立方米,此外,完成了唐山鋼結構生產車間的智慧化改造,提升裝配式鋼結構制作能力,增加了第二代裝配式鋼結構構件生產線,強化了工藝流程標準化,提高了制作精度和效率,引進了智慧化管理軟件系統,簡化了管理流程。
匠心筑夢,未來可期。中國二十二冶研將繼續遵循“研發一代、應用一代、儲備一代” 的工作要求,不斷完善和規范管理,加大科研投入,按照年度研發任務和目標,在完善原有研發項目的同時,秉承“以獨占鰲頭的核心技術,持續不斷的創新能力,打造中冶綠建、智慧建造全國領軍品牌,承擔起引領綠色建筑高質量、高水平發展的央企責任” 的戰略目標,不斷開展新的研發項目,助力公司高技術、高質量發展。(徐靜)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