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成人久久77-亚洲国产成人久久99精品-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hezyo-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动漫-人妖hd-人妖ts在线

中華建筑報網
首頁>鄉村振興> 正文

一場綠水青山間的生豬養殖“革命”

2021-01-02 20:25:47來源:中國農網作者:文洪瑛 曹茸 蘆曉春責任編輯:王富亮
  規模壯觀的豬場建在風景秀麗的深山里,周圍聞不到異味;豬舍封閉管理,蒼蠅、蚊子都飛不進去;豬糞變有機肥、豬尿變沼液,種養實現一體化;自動料線喂養,全年恒溫恒濕,飼養水準堪比國際先進……江西省吉安市生豬生態循環養殖小區令記者大開眼界。

  從曾經的千家萬戶散養到如今的規模立體養殖,從“小散亂”到標準化、生態化,吉安生豬養殖經歷過艱難的陣痛期,破解了傳統生豬養殖面臨的多重難題,走出了一條生豬養殖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

  生豬養殖是吉安市傳統優勢產業之一,2016年至2018年,全市年均生豬出欄量400萬頭左右,一半以上用于調出,產值超過100億元。2017年以來,吉安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長江大保護要求,全面開展生豬退養行動,掀起一場生豬養殖“革命”。通過創建生豬生態循環養殖小區,全市淘汰落后產能170萬頭,引進發展先進產能220萬頭,實際增加產能50萬頭。

  “我們要把養殖小區建成污染治理的示范場、疫情防控的排頭兵、市場保供的主力軍,走出一條生豬保供和生態保護的‘雙贏’之路。”江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吉安市委書記胡世忠堅定表示。

  產能如何保——

  紓困解難,清除“攔路虎”,培育市場保供主力軍

  從2017年開始,整頓和規范成為養殖業的主題。在吉安,一場規范生豬養殖管理專項整治行動強力推進。整治的頭一年,全市生豬養殖場即由7588家銳減到1186家,退養生豬達150余萬頭。

  對于一個傳統養豬大市而言,如此大規模的主動“關停退”,是政府痛下決心、鐵腕整治的結果。而硬幣的另一面,是生豬產能出現大幅下滑的頹勢,成了政府揪心、群眾關心、養殖戶憂心的一件大事。

  產能怎么保?養殖戶生計怎么辦?吉安創新開展生豬生態循環養殖小區建設,“全市打造一批建設面積1000畝以上、飼養規模兩萬頭以上的現代化養豬場,并推行自建自養、自建租養、龍頭帶養3種運營方式,滿足各方需求。”吉安市市長王少玄告訴記者。

  生豬保供的大考下,時間就是產能。為了盡快讓生豬生態循環養殖小區實現從零到有、從有到多,吉安市聚焦“地從哪兒來”和“錢從哪兒來”兩個養殖企業和養殖戶最關心的問題,從政策端發力,精準紓困解難。

  “我們這個項目從引進到開工,僅用了半年時間,現在生豬存欄已達6萬頭。”溫氏集團吉水分公司辦公室主任龍禮強感嘆,如此快的速度是之前不敢想象的,“過去一個項目落地要花兩三年的時間,光在選址上與村里談判就耗時1年多,非常耗費時間和精力。”

  “解決用地指標是復產增養的首要保障,我們絕不能讓企業卡在這上面。”吉水縣農業農村局局長葉太告訴記者,早在引進企業之前,已聯合環保、國土等部門做好選址工作,在環境承載能力的基礎上,確定了10個養殖小區用地。

  減少政府審批環節,加快項目落地時間,政府“放管服”貫穿養殖小區項目建設始終。“自2017年8月以來,我們將養殖小區納入全省重點項目,暢通立項、環評、林地審批等‘綠色通道’,并在全市協調解決了6000畝林地指標,極大滿足了養殖小區建設用地需求。”吉安市委副書記楊丹說。

  經歷這一輪調整,不少養殖戶資金鏈中斷,“不敢養”“沒錢養”成為擺在養殖戶眼前的又一個“攔路虎”。對此,吉安市加大對養殖小區建設的財政補貼和金融支持力度,將養殖小區設施設備納入農機購置補貼范圍,對新增育肥豬、能繁母豬保費分別由每頭20元、60元提高到60元、180元,保額分別由每頭500元、1000元提高到1500元、3000元,同時提供了保單質押、存貨、未來收益權、畜禽養殖經營權等抵押物銀行貸款。

  “保、貸、補”組合拳,既解決了保障問題,又解決了融資難題,及時給養殖戶打了一針“強心劑”。

  “是政府給了我養豬的信心和支持。”3年前,因自家養豬場建在水庫邊,養了20年豬的黃志強成為第一批退養戶。3年來,當地政府將他作為致富能人引回并給予政策支持,幫其建設養殖小區,如今他已是安福縣甘洛鄉返鄉創業示范園董事長。今昔對比,他感慨萬千:“過去一個人養三四百頭豬累得很,現在‘鳥槍換炮’,養豬場完全實現自動化,一個人管3000頭也很輕松,今年出欄已經超過7萬頭。”

  如今,在一攬子政策的鼓勵下,不僅許多像黃志強這樣的養豬大戶紛紛“重操舊業”,更吸引了正邦集團、溫氏集團、大北農集團等一批龍頭企業紛紛落戶吉安,并在最短時間內開工投產。

  “全市今年有38個養殖小區建成投產,生豬存欄將超過150萬頭,可出欄生豬超過全市的70%。”吉安市副市長李克堅表示,養殖小區保住了生豬產能,已經成為吉安市生豬復產增養的主力軍。

  污染怎么治——

  種養結合,糞污變為寶,打造污染治理示范場

  “水里一群魚、水面一群鴨、岸上一欄豬、山上種果樹”,在吉安,這樣的種養模式曾經遍地開花。雖然有其特色,但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始終是個難題,糞污造成水源污染,豬場的臭氣熏天讓周邊村民苦不堪言。

  要想產業可持續,必須先過“環保關”。吉安市劃定了禁養區、限養區和可養區,禁養區的豬場全部關停退養;限養區的豬場升級改造,環保必須達標;新建養殖小區則全部位于可養區,建在山里,遠離水源地和村莊。

  聽不到喧囂,也聞不到異味,沿著一條鄉間小路駛進甘洛鄉返鄉創業示范園,只有滿眼綠色和一派寧靜,很難想到這里其實是個養豬的地方。這座坐擁7000畝山地的園區,種滿了黃梔子、白茶和蜜柚。從高處眺望,一排排白色倉舍赫然入目,這就是整個園區的核心——占地500畝的生豬生產區。

  要防止養殖污染,關鍵在于解決糞污這個源頭。“糞污處理不好是個害,利用好了就是個寶。”吉安市畜牧獸醫局局長陳志強告訴記者,傳統養殖方式豬糞、豬尿、沖洗豬欄的廢水混合在一起,是造成豬場污染的主要原因,“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從源頭上對糞污進行干濕分離。”

  “過去清掃豬糞是養豬最耗費人力的工作,現在有了自動刮糞板,根本不需要人工清掃。”黃志強解釋,干濕分離的技術讓豬的糞尿實現了“變廢為寶”,“豬尿進入沼氣池,通過沼氣發電設施解決園區用電,沼液通過鋪設的滴灌設施可以為作物提供營養液。豬糞通過密閉式發酵工藝加工成有機肥,也可以為作物提供肥料。”

  養殖小區生產的有機肥質量如何?吉安縣農特產品營銷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慧華深有感觸:“過去直接從養殖戶那里買沒有經過加工處理的肥,含氮量特別高,燒根,作物很容易死掉。現在從有機肥廠買的肥是經過發酵和腐熟過的,各種營養元素比較均衡。”

  好肥出好果。王慧華告訴記者,合作社種植的100畝井岡蜜橘和100畝黃桃,這兩年通過施用養殖小區提供的有機肥,結出來的果子成熟度、著色和口感有明顯改善,銷售量和價格也都上去了。

  如今,依靠種養結合的循環養殖模式,吉安市養殖小區走上了多元化發展道路。

  目前,甘洛鄉返鄉創業示范園每年沼氣發電500余萬度,制造有機肥3萬噸,不但可滿足園區需求,還可以供應市場。同時,園區以黃梔子、白茶基地等為亮點,每年吸引1萬余游客前來騎游、觀光和體驗采摘。

  “2019年園區年利潤達兩億元,這是過去只靠一個養豬場完全做不到的。”黃志強不僅嘗到了生態發展的甜頭,更讓他有成就感的是,養殖小區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帶動周邊數百名貧困戶在園區務工,種植管理黃梔子、白茶和蜜柚,實現戶均增收5000元,走上產業脫貧之路。

  “目前全縣新建生態循環養殖小區8個,新增產能達40萬頭。”安福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劉小蘭介紹,除了產能的全面恢復,我們依靠優越的生態環境和過硬的養殖環保技術,成為全省唯一的生豬供港澳基地。

  疫病怎么防——

  封閉管理,蒼蠅蚊子飛不進,爭當疫情防控排頭兵

  采訪過程中,“生物安全”4個字是養殖企業和養殖戶說的最多的一個詞。有效防控非洲豬瘟及其他疫病,已經成為當下養豬場的頭等大事,也直接關系著養殖小區創建的成敗。

  傳統養殖管理模式粗放,生物安全防護級別低,遠遠不能滿足生豬疫情防控形勢的需要,而生態循環養殖小區每個都在“防”上面下足了功夫。

  “在選址上,我們要求1.5公里內基本沒有村莊和養殖場,進出豬場的道路不能經過村莊。在距離小區1公里外設立洗消中心,對車輛和人員進行檢測、消毒或隔離。”江西泰和綠色巨農養殖小區項目部負責人陳華冬說。

  為了徹底阻斷疫病傳播,所有養殖小區的防護級別堪比軍事基地。“我們養殖小區一共有3層防線,第一層是10公里的鋼絲網圍欄,用來防止野生動物闖入。第二層是實體圍墻,把豬舍生產區全部圍實,非員工不能隨意進入。第三層是封閉式豬舍,只允許生產人員進入。”陳華冬對記者描述。

  就這樣,記者的采訪只能在實體圍墻外進行,通過遠程監控設備觀察豬場內情況。在一處正在施工的養殖小區,記者才得以走進豬舍,一探究竟。

  “我們豬舍的防護要求比醫院的嬰兒房還要高!”在永豐縣,由大北農集團投資建設的養殖小區正在加緊施工,小區負責人帶著記者走進已經竣工的豬舍,做了詳細介紹:“我們設立生物媒介防控設施,在生產區和生活區設置2-5米的隔離帶,在豬舍門、窗、進排風口、排糞口等地方設鼠、鳥、蚊、蠅致密防腐鐵絲網,在趕豬過道和出豬臺設置防鳥網。”

  記者在施工現場看到,養殖小區的生活區和生產區之間的隔離墻做了厚厚一層地面硬化,其深度達幾十厘米。“這樣就防止了老鼠和蛇打洞進入生產區,避免病毒傳播。”

  “我們養殖業風險太大了,細節決定成敗,每一個環節都馬虎不得。”吉水縣潤亞牧業董事長周潤生告訴記者,“我的飼養員吃住在廠區,每個月只能休假一次,返回廠區要先做非瘟病毒檢測,隔離48小時后,洗澡、消毒、更衣才能進豬舍。”

  有著22年養豬經驗的周潤生,憑著自己一套獨特的管理經驗,在疫病防控日趨嚴格的情況下,擴大養殖規模,取得豐厚收益,讓同行們也頗為佩服。“我們實行績效激勵制度,在每個養殖環節規定多獎少罰,比如母豬多產仔一只獎勵50元,現在飼養員的主動性非常高,對豬的管護更加盡心了。”周潤生介紹。

  在養殖場,每頭豬從生下來需要過出生關、斷奶關、育肥關等,每道關的檢疫都至關重要。“我們每半個月檢測一次抗體,保證小豬整個生長過程不發生疫病。”周潤生說,正是憑著嚴格的管理,多年來公司與江西正邦、湖南海大等龍頭企業形成緊密合作關系,母豬養殖規模也從最初的900頭,發展到現在2000頭。

  “通過不斷完善設施和流程,現在養殖小區的防疫水平越來越高,可以說是蒼蠅蚊子都進不來。”陳志強總結,雖然養殖成本增加了,但是用于疫苗、獸藥的投入減少了,豬肉的品質提上去了,吉安豬肉的品牌也打出來了,這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豬糧安天下,轉型正當時。目前,吉安市生豬生態循環養殖小區正在有序推進,展望未來,一條生豬產業綠色創新發展之路已在綠水青山間徐徐延展,在這條路上,吉安必將為全國生豬穩產保供作出更大貢獻!

微信掃一掃,分享給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