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構建新發展格局,把戰略基點放在擴大內需上,農村有巨大空間,可以大有作為。這是用大歷史觀審視農業、農村和農民得出的科學結論。
構建以雙循環經濟為主要特征的新發展格局表現為:未來中國經濟依托我國超大市場規模優勢和內需潛力,以國內需求作為發展出發點和落腳點,促進生產、流通和消費各個環節在國內市場循環聯通;同時,以國內經濟循環為基礎,運用國際分工和協作,便于國內國際經濟互相促進發展。
構建新發展格局,農村是雙循環的重要市場,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一)農村超大市場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巨大空間
農村市場體量大,是國內大循環的重要載體。來自國家統計的數據顯示,2019年末,我國大陸總人口(包括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人,不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以及海外華僑人數)超過14億人,其中農村人口(按戶籍算)9億多,鄉村常住人口5億多。農村戶籍人口,是美國的3倍,歐盟的2倍。由如此龐大的人口轉化而成的市場體量,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了巨大空間。
而縱觀我國農村市場結構,地域遼闊,各地發展不平衡,但消費生態也各具特色優勢。長三角、珠三角沿海地區農村的收入水平和購買力大多已與大中城市比肩而立,有的甚至還把中西部地區的大中城市甩到身后,與一、二線城市有一拼。西部農村消費水平雖說與東部有差距,但消費水平正處于升級換代過渡期,消費潛力大。各地農村的收入和購買力參差錯落,消費層次和結構呈現多樣化,與產能和供給結構的多樣化相匹配。因此,我國農村市場無論是從總量上看還是結構上看,前景可期。
(二)農村整體達小康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潛力支持
2020年,我國脫貧攻堅取得最后勝利,這意味著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西部地區,尤其是老少邊窮地區,雖說以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農村購買力有限,但通過脫貧攻堅,收入增長普遍上了一個臺階,昔日的貧困戶脫貧后也有了維持基本生活的消費增長,同時在“兩不愁三保障”機制的激勵下,廣大農村的消費潛力必將得到支持。
這種潛力還表現在零售商品消費可望增長上。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2020年1-11月份,我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304413億元,鄉村消費品零售額47002億元。這表明,我國農村常住人口有5億多,占總人口的四成,可是鄉村消費零售額只占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13.38%,只占一成多。這一方面說明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及購買力依舊存在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也說明農村消費市場未來有著很大的成長性空間。隨著鄉村振興進一步發展,城鎮化率逐步提高,農村市場增長的潛力必將獲得充分釋放。
(三)農村工作重心轉移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新的市場機遇
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給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新的市場機遇。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中央將加強頂層設計,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來推進。屆時必有許多政策紅利,中央決定加快發展鄉村產業,順應產業發展規律,立足當地特色資源,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優化產業布局,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這其中蘊含著諸多商機,可供市場主體利用,捷足先登者必將占據政策實惠制高點。
我國在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的過程中,政府將繼續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在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上持續發力,注重加強普惠性、兜底性、基礎性民生建設。這些工程建設項目一般都有國家財政兜底,循環聯通有政府全力協調支持,市場主體只要按質量施工,合規經營,都是包贏不輸的生意。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