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濟南建國家中心城市、青島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牢牢堅持房住不炒,促進住房改善和品質提升……1月7日,在濟南召開的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會議,明確了“十四五”時期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的任務目標,同時提出2021年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將重點在“六個著力”上下功夫,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以優異成績迎接建黨100周年。
“十四五”實施城市更新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5%
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王玉志在作工作報告時說,“十四五”時期,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將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新型城鎮化和城鄉深度融合發展,健全住房市場和保障兩個體系,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提升鄉村建設水平,加快建筑業轉型升級,致力于綠色發展的城鄉建設,全力打響“美麗宜居、百姓安居”品牌,奮力譜寫住房城鄉建設事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為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作出新的貢獻。
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十四五”時期住建事業主要任務目標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明顯縮小,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5%左右。
堅持“房住不炒”定位,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4萬億元,改造老舊小區290萬戶。
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新建城市道路6000公里、公共停車位12萬個、綜合管廊120公里,新建改造修復雨水管網、污水管網各5000公里,基本完成合流管網改造,新增污水處理能力200萬噸/日,累計建成城市綠道1萬公里。
省市縣全部建成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基本實現城市管理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
推動建筑業轉型升級,年總產值達到1.8萬億元左右,新增綠色建筑4億平方米,新開工裝配式建筑1億平方米。
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住房安全保障工作長效機制,加強農村房屋安全隱患排查整治,群眾住房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支持濟南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青島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2021年,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將加快推進省會、膠東、魯南三大經濟圈住房城鄉建設一體化發展,全面提升山東半島城市群綜合競爭力,支持濟南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青島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推動資源要素優先向中心城市布局。
堅持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以城鄉融合發展為導向,加大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推進力度,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2%以上。
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健全財政轉移支付和城鎮新增建設用地規模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政策。進一步完善居住證制度,擴大保障服務內容,讓更多在城鎮穩定就業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定居。
研究出臺相關配套政策,加快破解制約城鄉融合發展的土地、財政、金融等瓶頸,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不斷提升城鄉融合發展水平,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山東經驗。
堅持房住不炒發展多樣化住宅
濟青探索“商改租、工改租”
“我們必須牢牢堅持房住不炒定位,壓實城市政府主體責任,加快構建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王玉志說,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各城市要科學編制“十四五”住房發展規劃,合理引導市場預期。堅持因城施策、分類調控、標本兼治,保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健全房地產市場調控長效機制,全力防范化解市場風險。加強房地產市場監測,會同有關部門深化細化調控措施,定期分析市場形勢,加強數據共享,增強調控合力。
積極培育發展機構化、規模化租賃住房企業,加快完善長租房政策,逐步使租購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務上具有同等權利。
開展整治規范房地產市場秩序三年行動,規范市場主體行為,凈化市場環境。
深化住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綠色住宅、健康住宅、智慧住宅,鼓勵打造精品化、多樣化住宅產品,促進住房改善和品質提升。
要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全年新開工公租房1540套,發放租賃補貼3.9萬戶以上。濟南和青島要完善土地、財稅、金融等配套政策,通過盤活存量住房、適量“商改租、工改租”、探索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和企事業單位自有閑置土地建設租賃住房等方式,有效增加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
2021年要扎實開展老舊小區和棚戶區改造,抓緊啟動2021年改造項目前期工作,確保開工改造老舊小區60萬戶以上。深入開展城市居住社區建設補短板行動,促進完整居住社區建設。
穩步推進棚戶區改造,加快棚改安置住房和配套設施建設,棚戶區改造新開工12.3萬套。
同時,提升物業服務和公積金管理水平。圍繞“抓規范、促提升”,持續深化“齊魯紅色物業”建設,不斷提升居民對物業服務的滿意度。大力發展線上線下社區服務業,更好滿足居民多樣化消費需求。穩步擴大公積金制度受益范圍,引導非公企業和新市民繳存擴面,新增繳存1300億元。
30%左右社區創建為綠色社區
落實新城建項目
實施城市生態修復功能完善工程。推進城市增綠攻堅五大工程,新建城市綠道500公里以上,30%左右社區創建為綠色社區。加強城市無障礙環境建設,健全養老、醫療、教育、商業、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打造“15分鐘生活圈”。穩步推進綜合管廊建設,加快管廊確權和管線入廊,新增廊體30公里。
加快推動“新城建”。城市為新一代信息技術提供了最廣闊的應用場景和創新空間。要加快落地實施一批“新城建”項目,以新城建對接“新基建”,實施智能化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啟動城市信息模型(CIM)加快智慧社區建設,提高社區智能化管理水平。
系統化推進海綿城市建設,設區市新增海綿城市面積80平方公里。加快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和易澇點整治,確保安全度汛。濟南、青島、泰安要完善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塑造城市特色風貌。
啟動第三批150個美麗鄉村試點
清潔取暖比率達到70%
抓好美麗鄉村試點。今年要在前兩批156個省級試點建設基礎上,啟動第三批150個試點建設。各地要通過以點帶面、滾動發展,形成富有特色的魯派民居建筑群落。同時,要加大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力度,延續村莊傳統文脈。
加強農村住房質量安全監管。要深刻汲取山西臨汾飯店坍塌事故教訓,以經營用農村自建房為重點,全面開展行政村農房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分類推進拆除重建和修繕加固。
農村改廁緊緊圍繞“4+N”方式,持續推進農村廁所后續管護長效機制建設,實施規范升級的縣(市、區)今年要達到90%,不斷提升群眾對改廁工作的滿意度。
更大力度推進清潔取暖建設。通道城市要以查缺補漏為主,研究完善清潔取暖運行補助政策,保障有效運行。推動清潔取暖向非通道城市延伸,大幅提升覆蓋范圍,確保農村地區“氣代煤”“電代煤”等清潔取暖比率達到70%。確保群眾溫暖過冬、安全過冬。
濟青新開工裝配式建筑
占新建建筑比例達到32%以上
要加快建筑業轉型升級,著力增強產業發展新動能。推動建筑業壯大規模、提質增效,打響“齊魯建造”品牌,并提出要大力發展綠色建筑。
培育壯大產業規模。積極培育本地龍頭骨干企業,建立重點扶持企業名錄,發展一批特級資質企業;大力發展建筑業總部經濟,吸引大型優勢企業落戶山東,不斷壯大引領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硬核力量。
加快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促進信息化技術與建筑業深度融合。加快建筑信息模型技術研發和應用,選擇部分城市、企業開展建筑互聯網平臺建設試點,積極搶占建筑業平臺經濟發展高地。
大力發展綠色建筑。推動新建建筑全面實施綠色設計,積極推廣綠色建筑、鋼結構建筑、裝配式混凝土建筑,全年新增綠色建筑8000萬平方米,新開工鋼結構裝配式住宅100萬平方米,濟南、青島新開工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達到32%以上,其他設區市不低于26%。落實碳達峰行動方案部署,深入推進建筑節能,提升公共建筑能效,提高政府投資項目和大型公共建筑綠色等級,發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
提升工程質量水平。建立健全以建設單位質量首要責任為主導的質量責任體系,提升建筑工程品質。深入開展預拌混凝土和工程質量檢測專項整治,嚴厲打擊影響主體結構質量的違法違規行為。
強化安全生產監管。要繼續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全面落實加強施工安全生產的若干意見,壓實企業主體責任和部門監管責任。推動安全生產各項制度和措施落實落細,對危大工程違法違規行為“零容忍”,健全施工安責險市場化事故預防機制,加快智慧工地建設,提升本質安全水平。
推動工程建設項目全流程在線審批
確保“放管服”接得住
深入推進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加快互聯互通,實現數據共享,提高事項覆蓋率和數據質量。要推動工程建設項目全流程在線審批,實現信息一次填報、材料一次上傳、評審意見和審批結果即時推送。要全面推開區域評估,切實減輕市場主體負擔。要加強審批行為管理,堅決杜絕“體外循環”審批。繼續開展水氣暖報裝“四辦服務”,進一步提升公用事業服務水平和群眾滿意度。
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強對設區市和有關功能區承接省級行政許可事項實施情況的督導,及時發現和解決存在的問題,確保“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落實《建設工程企業資質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大幅壓減資質類別和等級,完善告知承諾審批方式,加強數據共享,持續推進審批改革系統化、智慧化、便利化。
全面實施建筑工程施工許可電子證照和招標投標電子化監管。加強建筑市場信用體系建設,完善工程擔保制度,提升各類保證金保險替代率,緩解企業資金壓力、減輕企業負擔。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