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王富亮 通訊員 葛高遠) 按照豫西傳統習俗,過了臘月初八就是年,不出正月十五還是年。在這前后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天南海北的游子回到家鄉,在團圓的年味中感受親情鄉情。
這個春節,有著17萬在外打拼游子的伊川,抓住游子返鄉、萬家團圓的時機,在縣鄉村三級聯動開展新春返鄉懇談活動,以洛陽都市圈建設的美好藍圖,感召吸引在外人士返鄉創業。
從當初的“孔雀東南飛”,到現在的“春來燕歸巢”。這些年,隨著返鄉創業者的回歸,伊川正加快實現從“輸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加法”效應,向“一人創業、致富一方”的“乘法”效應轉變。
鄉情:回鄉創業富鄉親興故土
一頭干練的短發,一口未改的鄉音。再次見到路素勤,是在她的家鄉酒后鎮路廟村成片的溫室大棚里。她提著籃子,蹲在地壟上,一邊采摘草莓,一邊打理,儼然是一個熟練工。
“這個200畝的農場就是我鄉愁的寄托。”路素勤說,“爬樹摘果子,下河摸泥鰍,童年的記憶歷歷在目。”路廟村是路素勤兒時成長的地方,長大后,她隨父母舉家到城里打拼、搞商貿。
2018年新年,借著她一次返鄉探親的機會,村里留住了她。彼時,脫貧攻堅鏖戰正酣。受鄉情的牽動,當年開春,她便放下城里的生意,回村發展特色農業。因為村里“路”姓居多,園子特意取名“路氏農民專業合作社。”
憑著一股子干事業的闖勁兒和對家鄉的親勁兒,路素勤外出考察、拜訪專家,探索出了葡萄與草莓、小西瓜、羊肚菌間作的立體模式,不僅讓鄉親們開了眼,也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土地租金、務工薪金、集體股金,一年算下來,收益相當可觀。”她說。
這些年,在伊川,像路素勤這樣在外“掙了票子、探了路子、換了腦子”的創業者不在少數。在鴉嶺嶺上硒薯、呂店富硒小米、鳴皋肉牛養殖等產業一線,都活躍著返鄉創業者的身影。
懇談:返鄉創業有機遇有干頭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返鄉創業的熱度,折射著經濟發展的活躍度。踏進2021年新春,洛陽都市圈建設大幕拉開,鄉村振興全面開啟。
“這是最好的時代,洛陽都市圈的舞臺是一個相互成就的舞臺。”正月初三,一場以“建功洛陽都市圈 爭做出彩伊川人”的伊川籍在外人士新春懇談會隆重舉行。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百余名與會代表來自四面八方,從事不同職業,但有共同的身份——洛陽人、伊川人、最先感知且期待抓住機遇的人。
路素勤作為返鄉創業杰出代表受邀登臺、現身說法。“樹高千尺,根深在沃土”“我們遠赴他鄉,不是要擺脫家鄉,而是要積蓄能量,待到羽翼豐滿再歸巢”……她的創業故事感動了大家。懇談現場,許多人有感而發,有的表達投資意愿,有的表示可以牽線搭橋,赤子之情溢于言表。
在三級懇談活動中,一樣的是鄉情,不一樣的是特色。比如,在鳴皋鎮,懇談就圍繞一個字展開——“牛”,如何做大伊川牛肉產業?而在鴉嶺、葛寨等富硒土壤富集區,懇談就繞不過“富硒農業”。
不只是鄉村產業,工礦、商貿、服務業也有“新動作”。比如,高山鎮、河濱街道的基坑支護和頂管作業的專業村,通過懇談達成共識:支持專業施工隊返鄉聯合成立實體企業,通過提升資質、統一承攬工程,實現抱團發展。
服務:讓創業者感到“家的溫暖”
“沒想到大家對參與都市圈建設、支持家鄉發展的熱情這么高,沒想到懇談的效果這么明顯。”伊川縣投資促進中心主任魯榮芳感慨。
春節期間,伊川聚焦“建功洛陽都市圈 爭做出彩伊川人”主題,在縣鄉村三級分層次、有重點地開展懇談活動33場,參加人員1500余人。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或者出個好主意。目前,全縣達成投資意向14個,總投資42億元,征集各類意見建議40余條。
“每一次懇談,現場都有一個二維碼,掃一掃,即可加入由縣商務局牽頭的‘群聊’。”伊川縣商務局負責人說,以懇談為契機,縣里將建立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更好關注服務在外人士。
懇談是載體,落地是關鍵。“對每一個合作項目都明確一個專班服務。”魯榮芳表示,涉及要素保障、創業指導、注冊登記等“一攬子”政策支持和“一站式”服務,真正讓返鄉創業者感受“家的溫暖”。
翻閱項目進展臺賬,大年初三敲定的新媒體產業園,已經落實起步辦公地點;在鳴皋鎮孫村,返鄉創業者孫捍坤擴建肉牛養殖基地的相關手續,正在由鎮黨委牽頭加快辦理;高端軸承項目正在產業集聚區選址落地……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