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中南集團董事局主席陳錦石
2021年全國兩會在北京召開。全國人大代表、中南集團董事局主席陳錦石攜5份議案參會,分別是《加大城市群、都市圈和美麗鄉村建設,促進城鄉共同高質量發展》、《大力支持建筑行業科技創新獎勵》、《以工業化推動建筑發展》、《優化光伏建筑、保溫技術利用、推廣低碳、健康住宅》和《加大防洪排澇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抗災減災能力》。
加大城市群、都市圈和美麗鄉村建設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并于2018年9月發布《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規劃》提出,到2022年,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初步健全,探索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鄉村振興模式和經驗;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
陳錦石認為,美麗鄉村建設在社會快速發展過程仍處于相對邊緣化的地位,尤其是發展的內生動力缺失,一是缺乏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市場吸引力等發展資源;二是作為社會主體的村民和村集體在社會生活的快速變動中,傳統的守望相助的社區正在消失,村民的集體認同感逐漸淡薄,村級組織存在過度行政化傾向,基層黨組織難以發揮組織動員職能;三是制度創新和管理改革相對滯后。
為解決上述問題,陳錦石提出了五方面建議:
一、加強城市群、都市圈頂層總體規劃,通過強化三規合一、打通城市群、都市圈內的公共基礎建設,強化大城市對圈內中小城市的輻射。
二、允許大城市與周邊縣市、城鄉建立聯動,加大大城市輻射的周邊中小城市住宅供給,分擔大城市住房壓力,化解供需矛盾,同時帶動周邊小城市發展。
三、城市群、都市圈內公共設施配套一體化,享受大城市配套資源政策,如醫療、教育等;參考澳門的橫琴模式,北京的雄安模式,探索更多此類試點。
四、在土地利用、財政投入、監督考核等方面,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激發基層政府、村民和各種社會資本的積極性。
五、聚焦發展要素,繼續鼓勵社會資本下鄉投資,制定切實政策鼓勵農村青年人群回到家鄉發展,為企業和青年人群提供創業與發展空間,使農村成為企業和有志青年實現自身價值的舞臺,共同積極做城鄉高質量發展共創者。
大力支持建筑行業科技創新獎勵
由傳統建筑起家的陳錦石,對于該行業的發展有其獨到的見解。他認為,目前建筑業相對其他行業呈現利潤低、生存難、發展更難的特征。很多新技術、新工藝專利技術保護難、推廣使用比例小,現有的絕大多數施工技術、施工方案、施工材料跟不上時代發展。
為何建筑業發展會出現上述問題?陳錦石認為有三個,分別是:科技創新的氛圍相對欠缺、新施工技術推廣的源動力不足、從業人員創新意識及技能不夠。
至于如何解決,陳錦石提出了三個建議:把對建筑行業的科技創新支持力度提升到國家科技層面,從源頭上鼓勵和獎勵;加大對建筑人才梯隊的培養力度;大膽獎勵新技術的嘗試應用。對于對生產效率、環境保護、安全生產有重大改進的技術,國家可以選擇部分區域或部分項目進行試點,增加成本財務政策補償手段。
以工業化推動建筑發展
對于建筑業,陳錦石還提出了以工業化推動行業發展的建議,具體可以從五大方面入手:
一、大力推行預制裝配式建筑,不斷提升裝配式建筑的標準化水平與技術水平。一是充分借鑒發達國家NPC技術體系,在降低成本、施工便捷、安全等領域加大研發,不斷完善預制裝配式建筑產業管理體系,推動預制裝配式建筑產業更好發展。二是裝配式建筑優先采用EPC總承包,從設計-采購-施工全方位把控產品質量,真正實現全過程、全專業綜合高效管理。三是在政策上進一步提升裝配式建筑占比。
二、高層建筑強制使用鋼結構,有效提升工業化程度,同時增強結構安全性。
三、繼續加大對新材料、新工藝的研究,消除目前存在的質量通病問題。完善國內現有圖集和施工操作手冊,增加常見質量問題的處理措施。加快專業人才培育,各類人才持證上崗。
四、在建筑工業化推進過程中,使用節水型衛生潔具和節水技術,節約水資源;選擇符合區域地理、氣候特征的住宅建筑體系,研制推廣新型砌塊、輕質板材和高效保溫材料,減少能耗。
五、政策上開辟綠色通道,建立激勵政策扶持建筑工業化項目。
推廣低碳、健康住宅
陳錦石的另外兩份議案,分別是《優化光伏建筑、保溫技術利用,推廣低碳、健康住宅》和《加大防洪排澇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抗災減災能力》。
陳錦石認為,推動建筑節能減排、采用新型技術和材料將有助于我國早日實現碳中和目標,同時消除安全隱患。至于具體的做法,陳錦石提到了三個,分別是大力推廣低碳住宅;利用財政補貼、稅收減免、融資支持等政策,大力發展光伏建筑,有效降低建筑物能耗;因地制宜變更外墻保溫技術規范要求。
至于如何做到有效降低洪澇災害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威脅,陳錦石建議:大幅提升防洪排澇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成立防洪排澇專項基金,指導、吸引民營資本與政府、國有資本合作共同建設、運營防洪排澇設施,為防洪排澇事業壯大力量。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