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強調逐步實現由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平穩過渡,推動“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移。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又是鄉村振興的精神基礎。文化振興需要產業支撐,產業振興需要文化抓手。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一條重要路徑。
立足特色資源提檔升級
廣袤鄉村蘊藏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資源等。這些文化資源給鄉村發展特色文化產業提供了物質條件。在接續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要善于發掘各個鄉村的地方特點、民族特色和區位優勢,促進鄉村特色文化產業提檔升級。
第一,重視利用紅色資源優勢。
脫貧鄉村多是革命老區,紅色文化資源富集。在2014年公布的全國832個貧困縣中,屬于革命老區的有357個,占比接近43%;在當時全國12.8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中,有3.5萬個屬于革命老區貧困村,占比27%。同時,全國近68%革命老區縣域設有5A或4A級景區。用好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搞好紅色教育,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是相關地區發展特色文化產業的獨特優勢與有力抓手。
第二,深入挖掘民族文化根魂。
56個民族獨有的建筑、服飾、戲曲、音樂、舞蹈等文化形態和節日、嫁娶、喪葬等民風民俗,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廣大鄉村蘊藏的一筆隱性財富。在鄉村振興的進程中,有必要注重加強民族文化、民風民俗、民間工藝的保護、傳承和開發。
例如,蒙古包、吊腳樓、侗族鼓樓、傣族竹樓、藏族碉房等民族建筑,踩高蹺、賽龍舟、捏面人、吹糖人、舞龍舞獅等民風民俗,既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又有很高的文創、文旅開發價值。怎樣合理揚棄、綜合利用這些民族文化資源,發揮積極的經濟社會效益,走出一條立足民族特色、符合當地實際的致富路徑,是擺在相關地區黨員干部面前的現實課題。
第三,大力弘揚文明向上鄉風。
一個故事勝過一打道理,“潤物無聲”比單純說教要好。地方文藝作品是在歷史長河中長期“滴灌”形成的,往往是一個個知恩圖報、尊老愛幼、孝敬父母的小故事,卻蘊含向上向善的大道理。
從京戲京韻、地方戲曲、民族歌舞中深入發掘“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的品質和內涵,切實留住中華文化的根與魂,把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與啟發民智、激勵民心緊緊結合起來,不失為推進鄉村振興的上策、良策。
老區底色、民族優勢與創新特點
在鄉村特色文化產業提檔升級的進程中,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出臺有力舉措,聚鄉村發展之力、鑄鄉村振興之魂。
一、因地制宜顯特色。
要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做到“一地一策”“一區一策”,避免同質化。革命老區要有老區底色,民族地區要有民族優勢,新型農村要有創新特點。
比如,結合黨史,深入挖掘各革命老區先烈故事;結合民風民俗、民族樂器和音樂、舞蹈,深度開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發掘表現人民群眾火熱創造精神的鮮活案例和人物故事。
二、提煉精神聚民心。
一方面,對已提煉形成的井岡山、長征、延安、西柏坡等革命精神,要加強大眾化和推廣傳播力度;另一方面,對于有條件的地區,可結合當地實際,集中提煉出體現地方特色、提振鄉村精氣神的口號、理念和精神。這也是推進鄉村振興的前進動力和精神食糧。
三、吸引人才建功業。
無論是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還是新型農村,動員和激勵當地群眾積極參與鄉村建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根本舉措。
在政策設計上,既要重視“筑巢引鳳”,又要加大“引鳳還巢”力度;在人才建設上,要從注重外部人才援建轉變到注重內生人才培育,從鼓勵外出務工到創造條件讓人們在當地安居樂業。
要深入研究和處理好新形勢下的城鄉關系,動員大中專畢業生到鄉村建功立業,鼓勵外出農民工、退役軍人、科技人員回鄉安居樂業。
要創新體制機制,留住“田秀才”“土專家”“鄉創客”在鄉村創業發展。同時,可動員鄉村本土人才特別是外出務工人員參與宣傳、推廣家鄉特色文化產業,為鄉村振興吸引人氣和流量。(吳才喚 中共上海市委黨校紅色經典大眾化與推廣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館員)
官方公眾號
官方視頻號
官方微博號
官方百家號
官方抖音號